目前分類:賞心樂耳聽古典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標題有點膽小,改成「20世紀最偉大聲樂家」也無不可。

誰能讓福特萬格勒指揮馬勒伴奏?
誰能一口氣錄製舒伯特歌曲全集?
誰能讓許多現代作曲家提獻作品?

費雪迪思考不論在演出曲目的多樣化、能演唱的曲目之廣、詮釋的水準之高、錄音作品之多,是任何聲樂家都無法跨越的門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ozart: Die Zauberflote or The Magic Flute
EMI: Otto Klemeperer conducts Philhamonia Orchestra
DG: Karl Bohm conducts Berliner Philhamoniker
DG: Ferenc Fricsay conducts RIAS Orchestra, Berlin

我們跨過了巴洛克的協奏曲、好聽易懂的協奏曶、壯盛的交響曲、個人化的鋼琴曲、意境優美的藝術歌曲等等,現在,終於到了古典音樂的最終領域:歌劇。

最偉大的交響曲是貝多芬的『合唱』,鋼琴本身有『新約』、『舊約』兩部聖經。小提琴曲則以巴哈『無伴奏』為尊。但是哪一部歌劇是『第一名』呢?

沒有。

歌劇迷的好惡十分明顯,喜歡威爾地、普契尼的人可能根本不聽華格納,喜歡理查史特勞斯的可能覺得莫札特太甜美。我私下統計,最常用來入門的歌劇是比才的『卡門』。

不過最古往今來,最好的歌劇,依照我個人的偏見,就是莫札特的「魔笛」。這是一部充滿矛盾性格的作品,故事簡單(王子救公主),但是劇本亂七八糟,劇情莫名其妙,但是許多情節都富有著哲學意味。人物像是有任意門,可以到處變換地點。在角色上,雖然有男女主角,但是大家一提起『魔笛』,馬上就會想到身穿羽毛衣的捕鳥人和花腔女高音夜之后,至於男女主角(公主和王子)反而沒那麼有魅力。在氣氛上,有配合祭司、高貴莊嚴的音樂,但也有給捕鳥人的滑稽幽默的歌曲;在音樂上,莫札特將各種性格的優美旋律組織在一起,渾然天成,絲毫不見用力的痕跡,管弦樂的運用更是高妙。基本上,歌劇是很難『介紹』的,因為有點像是在說故事。如果真的對歌劇有興趣的同好,可以買專門介紹歌劇劇情的書來看。老實說我聽古典音樂將近十五年了,認真開始聽歌劇也不過是近五年的事情。而我許多聽古典音樂的朋友,是根本不聽歌劇的。所以如果您聽了歌劇覺得完全不知道這是在幹啥!這非常正常。

歌劇最好不要買選集,因為選集是給那些對於這些歌劇都很熟悉的人聽的,他們只要聽一段,就知道這個詠嘆調或是合唱在唱啥!對於入門者而言,聽三個選集還不如好好聽完一整齣歌劇。魔笛我有四個版本。第一是EMI發行、克倫貝勒指揮的。這個演出陣容超級豪華,著名的女高音舒瓦姿科芙和次女高音露德維格居然只唱三侍女這整小配角。克倫貝勒的指揮向來以莊嚴厚重著名,所以有些片段甚至有神聖的感覺。這個版本把對話去除了,所以可收錄在兩張CD中,以前是中價版,現在居然改成高價版。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arl Orff: Camina Burana
DG: Eugen Jochum conducts RIAS Orchestra, Berlin
EMI: Andre Previn conduct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如果有小孩子學音樂的,一定都聽過奧福教學。這個『奧福』就是『布蘭詩歌』的作者『卡爾沃夫』。這首曲子最近二三十年來越來越紅,從Ozzy OsburneMichael Jackson演唱會,從電視廣告到電影配樂,用得既多且繁,不過用的都是第一段『啊!命運女神』。

其實原始版的布蘭詩歌不論在配器或是演唱上都相當簡單,不過當卡爾沃夫看到這些歌詞後,腦中出現的音樂卻是由配有龐大打擊樂器組(含兩台鋼琴)管弦樂、合唱團、少年合唱團、女高音、假聲男高音和男中音組合起來的巨大合唱曲。全曲除了由『啊!命運女神』開始與結束外,樂曲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春天』,講述春天來臨,男女縱情狂歡的情節。第二段是『小酒館中』,男高音和男中音在這裡有吃重的演出。第三部份是『在愛情的宮殿中』,說的是男女情愛。當初這些歌並無法登大雅之堂的原因是寫得太露骨粗俗了。但是這些歌詞由沃夫配上新的旋律,保留的中古世紀的情調、加入現代音樂的精神,反而呈現出粗獷又細膩、復古又現代、單純又繁複的風貌,使得這首曲子有著難以言寓的神祕氣息。聽習慣古典音樂的人,剛開始聽直這首曲子會非常不習慣,因為古典音樂中特有的對位旋律與和聲伴奏在這首曲子中都消失了。但是多聽幾次,就能品嚐出這首曲子特殊的味道。提到到布蘭詩歌,許多人都會連想到節奏強烈的合唱曲,但是中也有許多旋律優美的片段,如由女高音演唱的In trutina、男中音演唱的Dies, nox et omnia等。另外,聽這首曲子一定要大聲,不是放開音響就是戴上耳機,保證會聽得起雞皮疙瘩。

由於是名曲,所以錄音版本也多。錄音最好的是Telarc的,不過說到演奏最好的有兩個版本相互較勁。DG發行、約夫姆指揮柏林廣播交響與合唱團的版本是在作曲者親自指導下完成的錄音,可以說是作者簽名版,並且網羅了當時最好的演唱家,由雅諾維芝唱女高音,費雪迪斯考唱男中音、G. Stolze唱假聲男高音,在獨唱者上毫無問題,尤其是費雪迪斯考的演唱,充滿細膩的變化與飽滿的張力。而在整體演出上則充滿厚重的德國聲響。另一個則EMI發行、是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與合唱團的版本。這個版本錄音雖然不如Telarc,但也夠棒的了。倫敦交響樂團雖然不如維也納愛樂或是柏林愛樂這般赫赫有名,但是絕對能配合指揮的任何要求。指揮普列文以前玩過爵士樂,所以這個版本的節奏掌握得十分精妙,怎樣聽都不會厭,不過我也好久沒聽了......。

卡爾沃夫的其它作品:沒有推薦的。請不要去買包含『布蘭詩歌』的『勝利三部曲』,可能會失望。

約夫姆的其它演出:他的布魯克納最有名,布拉姆斯也不錯,如果您喜歡他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可以聽聽他的布拉姆斯交響曲。

指揮普列文的其它演出:他的錄音東西很多,加上會爵士樂又會彈鋼琴,所以當然要推薦他在EMI錄音的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其它的合唱曲:拉賀曼尼諾夫的『』也是二十世紀相當優秀的合唱作品,雖然不如『不蘭詩歌』充滿狂野的力量,但是拉賀曼尼懦夫特有的俄羅斯憂愁與力量在這首曲子中展現無疑。挑任何一個俄國樂團的演奏幾乎都不錯。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經歷過優美的旋律、華麗壯盛的管弦樂、個人化獨特的美學之後,最後介紹的是我認為對東方人而言,古典最後的疆域:聲樂。東方人在欣賞聲樂的時候,由於語言的隔閡,通常不容易完全了解到樂曲的意涵。不過就如同大家聽前衛搖滾的長篇大論時,會想要知道故事的內容。在欣賞聲樂時,了解內容也是必要的。現在的CD中大部分都附有英文的歌詞翻譯,如果程度可以,建議對照著歌詞意思聽音樂,會要比單純的聽,收穫增加許多。『布蘭詩歌』本身的氣勢與張力很強,光聽音樂就能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不過纖細敏銳的舒伯特所創作出的藝術歌曲,歌曲旋律與鋼琴伴奏都有許多微妙之處。光聽音樂當然會感動,但是如果知道歌詞,才能了解到為何他被冠上『歌曲之王』的名號。而歌劇基本上是為了舞台演出而設計的,光聽錄音味道就差了些,如果不知道劇情,那就只能欣賞美麗的詠嘆調了。最近有些電視台會播出歌劇,請把握機會欣賞。

DG: Schubert: Die Shone Mullerin, Winterreise or Schwangengesong. Baritone: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piano by Gerald Moore

舒伯特三大連篇歌曲集:如果你堅持要聽人唱歌的話,那麼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作品就是你的最佳選擇。著名的三大連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或是「天鵝之歌」選擇那一個都行,不過在演唱上你只有一個選擇:DG發行、費雪迪斯考演唱、摩爾鋼琴伴奏的演出。這是完美、經典、正統且感人肺腑的演出。再說一遍:雖然你很想買那套深藍色的三大連篇歌曲集,但還是請先等一等。

舒伯特的許多作品都滿值得一聽的,如交響曲、室內樂、鋼琴曲等等,不過最值得聽的還是他的藝術歌曲。從少年時代第一首『送葬進行曲』到最後的『天鵝之歌』,他作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幾乎篇篇珠玉。而除了『天鵝之歌』,最著名的連篇歌曲還有『美麗的磨坊少女』與『冬之旅』。雖然我個人比較喜歡『天鵝之歌』,但是『美麗的磨坊少女』與『冬之旅』都是有故事性的曲集,所以剛開始從這兩張中則一而聽會比較好。『美麗的磨坊少女』是典型的愛情故事,講述年輕的旅人邂逅的磨坊中美麗的少女。而『冬之旅』的故事和名稱一樣。不過呢,如果你仔細聽舒伯特的音樂,會發現他旋律優美動聽,但是總是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淡淡的、縈繞不去的憂鬱氣息。這分氣息並不像是布拉姆斯音樂那麼重(請回憶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不像是蕭邦一樣書卷味濃厚,也不如巴哈的音樂那麼直接(我一直覺得巴哈音樂的結構雖然複雜,但是旋律卻是非常率直的)。所以呢,雖然不喜歡說這兩個故事的內容,但是可以預告的是,兩個故事都並非喜劇收場。

在這一系列十二部份的演奏中,其它的都提出一份以上的錄音,但是只有舒伯特的歌曲只推薦費雪迪斯考的演唱,原因無他。雖然其它也有非常好的舒伯特演唱,像是英國男高音Peter Pears的冬之旅,但是如果要求正統、感人、字正腔圓的演唱,除了DG費雪迪斯考之外,別無選擇。二十世紀聽到的音樂大師,像是前面提到的,絕大部份都是在大戰前就已經出道了,而且這些大師的錄音都並非『無敵』。海飛茲在德奧樂派上有歐依史特拉夫當對手、在美聲上不如葛羅米歐。吉利爾斯的貝多芬只有在錄音上能夠超越史納貝爾、協奏曲的範疇中則不如李希特能充滿張力。二十世紀下半葉成名的音樂家中,錄音能夠流傳到後世而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大概就只有唱舒伯特的費雪迪斯考和彈巴哈的顧爾德了。費雪迪斯考在演唱舒伯特或其它藝術歌曲時,比起其它聲樂家多了好幾項優點:

第一:他是德國人,而藝術歌曲大多都是由德奧樂派作曲家創作的,用的詞都是德文,所以由他在發音上沒有任何問題。

第二:費雪迪斯考是非常早熟的藝術家,而且對於音樂能有非常直觀而透徹的洞悉能力。德奧派大指揮家福特萬格勒少數的馬勒錄音之一就是他和費雪迪斯考合作的『年輕旅人之歌』,是現場錄音。傳說演奏會完畢後,大師握著年輕男中音的手說:『馬勒復活了!』當時費雪迪斯考才二十多歲。

第三:他的音域是男中音和男低音,但是音色卻接近男高音,使得他的演唱有種特別的抒情性。

第四:早熟、有洞察力、音色又漂亮的德國男中音並非只有費雪迪斯考一人,但是偉大的鋼琴伴奏家摩爾說:『費雪迪斯考能掌握節奏,使得呼吸、旋律、歌詞三者合而為一,自然地流洩出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步西與拉威爾鋼琴音樂
PHILIPS: 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I: Debussy & Ravel

雖然德步西和拉威爾都稱為「印象派」,不過就作風而言,兩人是完全不同的。這點從這套唱片就可以聽出來。第一張全部都是德步西的作品,包括映象和「前奏曲」選。如果聽習慣之前介紹的旋律和聲明顯的古典音樂,可能一時無法接受德步西像是香味一樣飄渺的旋律和霧一般難以捉摸的和聲。既然香氣和霧都是沒有固定形體、也是不可捉摸的,那就請讓自己沈浸在香氣與雲霧之中。聽德步西的音樂,要感受的不是結構與旋律,而是氣氛。要瞭解的不是內含而是意境,之後才會體驗到難以言喻的美感。就像是印象派的畫一般,雖然看起來朦朧,但卻不減其藝術性。傅聰晚年開始研究德步西,認為他的音樂非常東方,這點我完全贊同。聽他的音樂就好像讀李商隱的的詩一般,雖然有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要表達的內容是什麼,但是其中的美感卻完全傳達出來了。換句話說,這份美感並非旋律優美,而是讓聽者感到「美」,這是境界非常高的音樂。我是某一天睡意朦朧時聽德步西的前奏曲,在非醒非睡之間,受到莫名的感動。所以現在德步西的音樂,尤其是鋼琴音樂,對我而言是和巴哈、貝多芬、莫札特、蕭邦等人一樣偉大的。

第二張則是以拉威爾的音樂為主。拉威爾的音樂華美異常,而且只要聽兩遍,就能感受到這位天才的火花。「加斯巴之夜」著重在氣氛的表達,從曲子中可以感覺到拉威爾驅使著卓越的作曲技巧,營造出各種氣氛。前面用李商隱形容德步西,那麼拉威爾或許可以用張愛玲的文字來形容,只不過拉威爾的音樂明亮多了,但是其中天才的靈感卻是一樣光輝。而「鋼琴協奏曲」肯定是鋼琴協奏曲中傑作的傑作。這首三個樂章風格各自迥異的作品,第一樂章是帶有爵士即興風格的快版,並且充滿許多不和諧的音樂,結構相當自由,與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完全不同。許多人都無法接受這個第一樂章而放棄這首曲子。那麼,很可惜的這些人無法享受到美妙的第二樂章。這段難以言喻的優美樂章形式也非常自由,主要由木管和鋼琴的對話組成。聽說拉威爾在轉寫這個樂章時,一直想著莫札特的音樂,不過這個華麗的慢板和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樸實慢版樂章風格不同。第三樂章是非常快的快版,洋溢著拉丁風格,令人聞之起舞。

擔任演出的鋼琴家是二十世紀鋼琴怪傑、義大利的米開蘭傑利,他以音色微妙和常取消演奏會著名。他的演奏會買了票不一定能進場,因為可能演奏會前兩三天他就取消演出。而在聽眾都坐定了才取消演奏的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所以能否聽到他的現場完全看運氣。他古典、浪漫、印象的東西都彈,不過印象樂派的東西是公認的好,因為彈印象派的藝術家要能掌握微妙的音色。雖然音色微妙的鋼琴家還有吉利爾斯和霍洛維茲,但是這兩位鋼琴家彈的印象派少得可憐,而且不如米開蘭傑利有著變幻莫測的氣質(這和德步西的音樂實在太合了!),所以要聽德步西、拉威爾,還是聽他最好。

德步西其他的音樂:他的管弦樂也是獨樹一格,我目前最喜歡的市面上常見的CD是EMI出版、由馬第儂指揮的德步西管弦樂集,這是很棒的演奏,不,應該是無敵的演奏。光是這一套就足以讓馬第儂名留青史了,希望將來有機會分享心得。另一個常聽的演奏是安賽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演出的「」與「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由DECCA錄音的。安賽美的法國音樂當然是沒話講,而且他在DECCA的錄音都非常非常棒,我聽的是再版N次的黑膠唱片,音效就已經很驚人了,不知道第一版聽起來會如何。

拉威爾其他的音樂:我想「波列露」應該人人都耳熟能詳吧!在法國音樂上,EMI前有克路易坦、後有馬第儂,而DECCA則先後有安賽美和杜特華,挑選他們指揮的選集就可以了。必聽的曲子有「波列露」、「圓舞曲」。至於「達芬尼與克羅伊」可以留到以後再聽。

米開蘭傑利其他的音樂:我只聽他彈的印象樂派,其他的演奏則持保留意見。基本上喜歡他的人會迷戀他的所有音樂,然後把他全部的錄音都買下來(還好,在DG出版的也只不過10多張CD而以)。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蕭邦鋼琴曲集:
PHILIPS: 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rthur Rubinstein I: Chopin
老實說,以自己個性而言,一開始時並不喜歡蕭邦的音樂,就如同我一個學長說的:「蕭邦聽多了容易得肝病。」蕭邦有「鋼琴詩人」的雅號,音樂當然非常富有詩意,不過就是比較憂鬱了點。其實舒伯特、布拉姆斯和馬勒的音樂其實也非常憂鬱,不過這三位德奧派大師有很多長大巨偉的作品,而蕭邦的音樂都不長。另外,蕭邦將所有才華都灌注到鋼琴音樂上,所以他的鋼琴音樂非常精巧,並且充滿了個人風格,是非常難解釋的音樂。

對於蕭邦的鋼琴,我目前只聽魯賓斯坦。其實我在魯賓斯坦之前也聽過其他人如阿格麗希、富蘭索瓦、傅聰等人的蕭邦,聽來聽去都覺得不對味,本來決定要放棄蕭邦了,後來聽到魯賓斯坦彈的,才漸漸認識蕭邦,然後買是RCA出的整套的魯賓斯坦彈蕭邦鋼琴曲集。而在這套「二十世紀大鋼琴家」中的這份唱片,曲子選得都很好,所有曲子的排列像是一場演奏會,所以非常值得任何想接觸古典音樂或是鋼琴音樂的同好。

蕭邦其他的音樂:魯賓斯坦並沒有彈蕭邦的練習曲和前奏曲,目前我尚未聽到滿意的前奏曲,不過由DG發行、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彈的練習曲。許多人對蕭邦的音樂有種柔弱的印象,不過聽過波里尼彈的練習曲之後,只有「震撼」兩個字可以形容。練習曲顧名思義就是要練習技巧用的,聽波里尼彈馬上就能聽出這些曲子技巧之難、但是也能馬上聽出他技巧之精湛。

魯賓斯坦其他的音樂:這真是個大難題,因為他幾乎什麼音樂都能彈,而且音色溫暖,怎麼聽都不會累。我常說聽吉利爾斯彈琴,可以知道鋼琴的弦是用金屬作的;而聽魯賓斯坦彈琴,可以知道鋼琴是用木頭作的。還是聽蕭邦吧!他彈的夜曲是無敵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華格納管弦樂曲集:

Wagner: Orchestra Works
CBS: Bruno Walter conducts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嗯!華格納,華格納,終於到他了。老實說我一直在考慮是否要推薦華格納的音樂給入門者。因為華格納的音樂主要的只有一種:歌劇,或是「樂劇」。歌劇與樂劇的差異不在這裡討論的範圍,不過一開始就聽華格納的歌劇是在是太吃力了。我聽古典音樂的朋友當中,許多人都有整套「尼貝龍根的指環」,但是以大堆頭的音樂而言,比較常聽的還是費雪迪思考那套舒伯特藝術歌曲全集,因為整套「指環」實在很累人。

而另外一方面,許多古典樂迷對於華格納的評價是兩極化的。喜歡的到把他奉為神明,厭惡的聽到他就退避三舍。不過,就管弦樂部分而言,華格納的成就的確非凡,所以市面上管弦樂的選集也比成套的歌劇多出不少。我目前手上的有兩套。一套是英國企鵝指南三星帶花最高推薦,由賽爾(George Szell)指揮克理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的選集。在唱片時代是兩張,到了CD時代之後,曾經出過兩張「郵報版」的CD(封面作的和報紙很像),後來刪掉一些曲子,重新發行成一張平價版CD。賽爾的指揮冷靜異常,而且他指揮下的克理夫蘭管弦樂團是以「室內樂般的整齊音色」而著名,理論上是不合華格納這種巨大又充滿激情的音樂。但矛盾的就是這樣的搭配演出會讓人完全忘記指揮與樂團,直接體會到華格納音樂的巨大力量。我有的是那兩張郵報版的CD,不過已經兩三年沒見過,應該是在那個朋友手上才是......唉!直到最近才又買到,但是價格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新版還繼續在出,這唱片應該不會絕版。

買不到沒關係,我手上還有由華爾特(Bruno Walter)指揮歌倫比亞交響樂團(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的版本,雖然其中沒有包括「指環」的音樂,但是錄音與演出都不遜於那張三星帶花的版本,更重要的是華爾特的詮釋優美異常,能這樣演出華格納的指揮家,大概就只有他一個人了。雖然華爾特在歐洲的時候就演出華格納的歌劇,但是卻沒有留下任何錄音,非常可惜。

由於我沒有這幾年才發行的兩張一套CD,所以就介紹手上這張CBS PORTRAIT 系列的華格納序曲集。這一共有五首管弦樂,第一首就是「紐倫堡的名歌手」,歌劇迷通常簡稱為「名歌手」。由於華格納非常崇拜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但是又以身為日耳曼人為傲,所以他融合三者,創作出的歌劇都有史詩一般的風貌。「名歌手」雖然是早中期的作品,但是已經有著恢弘的氣度以及豐厚的管弦樂語彙,而且華格納獨創的「樂曲動機」在這首序曲中已經可以窺見。特別是在華爾特的指揮之下,不同聲部演奏不同旋律時,有如歌唱一般,如此融合卻又如此分明。可惜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是個臨時性的樂團,素質不高,也無法發出如柏林愛樂或維也納愛樂一般德國式的聲響,不然會更這些音樂會更道地。

羅恩格林」是華格納晚期的作品,這時候華格納歌劇的素材已經從歷史神話轉移到基督教億位濃厚的故事,而羅恩格林是傳說中中古世紀的「天鵝騎士」,守護著聖杯。整個劇情不如威爾第或普契尼一般的高潮跌起、盪氣迴腸(或是如友人W說的「灑狗血」),而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但也不是神劇(如「彌賽亞」)。這首「羅恩格林」的「前奏曲」以弦樂開頭,以緩慢的步調構築龐大的張力。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 No. 7
DG, Carlos Kleiber conducts Weiner Philhamoniker
貝多芬第五、第七號交響曲:

接下來還是聽交響曲,這兩首曲子與推薦的錄音是古典音樂錄音史上的經典之作,所以關於這兩首曲子,我沒有什麼好說的。如果您聽了這張兩首曲子三次(記得音量要開大),絲毫不喜歡也不感動的話,那麼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您可能喜歡古典音樂,但不喜歡貝多芬。或是您喜歡貝多芬,但不喜歡交響曲。基本上,不喜歡交響樂我能了解,我不太常聽交響樂,但是不聽貝多芬可是非常大的損失。

第二:您現在還與古典音樂尚未結緣。

不過怎樣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種呢?很簡單,直接跳去聽魯賓斯坦彈的蕭邦。如果您覺得還不錯,那就是屬於第一點了。如果蕭邦的鋼琴也不喜歡,那麼,以下的文章也不用繼續看了。當然,如果您不服氣,我建議找時間去國家音樂廳,去聽一次現場的音樂會,如果還是哈欠連連,那就請您過個一年半載之後說不定才會對古典音樂開竅。

基本上,小克萊巴指揮的貝多芬第五、第七交響曲從一發行就被奉為經典,到目前從未被超越過,照目前新生代的指揮家的實力看來,可能20年之內也不會出現能夠超樂的錄音。而讚揚、分析、比較這兩首錄音的文章實在太多了,我寫在多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其實聽古典音樂並不需要嚴肅地分析曲式、也不必要買多張CD比較版本、也不必要聽得廣聽得深。其實只要自己覺得好聽就可以了,想太多有的時候反而會阻礙了欣賞。

【特別附錄】古典音樂CD版別說明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vorak: Symphony No.9 'The New World'
德佛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終於要進入交響曲了,

DECCA 448 583-2 Kertez conduct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DG 447 412-2 Rafael Kublik conducts Berliner Philhamoniker

終於要開始聽交響曲了。我推薦的第一個交響曲是著名的「新世界」交響曲,這是捷克作曲家德佛札克到美國旅行,聆聽當地民謠之後創作的作品。在此之前德佛札克已經是著名的作曲家,而這首曲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第二樂章中「念故鄉」的旋律是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基本上「新世界」四個樂章的形式都相當自由,而且每個主題旋律都各有特色,非常吸引人。

曲子由慢板展開,法國號與木管增添悠遠氣息,直後管弦樂齊奏,引出山雨欲來的氣息,緊接著法國號吹奏出氣勢遼闊的第一主題,稍加變化推展後,木管吹奏出濃厚民謠色彩的小調音樂,這是第二主題。在「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那裡,我曾介紹說奏鳴曲樂章通常有兩個主題,但是「新世界」除了在兩個主題之外,還有一個副主題,之後樂曲就在這兩個主題與一個副主題(請自己找出這個旋律出來)之間展開。
其實在結構上,這個第一樂章並沒有什麼特出之處,但是德佛札克能寫出色彩濃郁的旋律,並且能驅動著類似柴可夫斯基一般華麗的管弦樂語法,而第一樂章就在第一主題恢弘的高潮中結束。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Brahms: Piano concertos
DG, Piano by Emil Gilels, Eugen Jochum conducts Berliner Philhamoniker
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集
吉利爾斯鋼琴,約夫姆指揮柏林愛樂


這首曲子一開始就是氣勢龐大的管弦樂,所有的樂器用強奏出有著強大的悲劇力量的旋律,恍若晴天霹靂。這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之後由弦樂組接續這個旋律,逐漸靜默,鋼琴獨自演奏出有如風吹搖曳蘆葦般的旋律,這是第二主題,這個主題旋律雖然如第一主題般有著悲傷的語調,但是已經沒有那麼激動了。這段大約五六分鐘的音樂,是所謂「奏鳴曲式」中「呈示部」,其中呈示了這個樂章中的兩個主題。通常第一主題是龐大的,而第二主題氣氛雖然與第一主題對立,但是確有如影子一般相互呼應。在呈示部之後,就是(通常有點長大)的「展開部」,在呈示部出現的兩個主題,在展開部中進行各種變化。這通常協奏曲中最精彩的部分,因為在貝多芬之後的協奏曲,獨奏樂器與管弦樂總是有種對立的態勢,相互抗衡的場面非常精彩。在這個樂章最後,樂團與鋼琴合力重新演奏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強力地結束這個超過二十分鐘的長大樂章。

第二樂章依照協奏曲的傳統,是抒情緩慢的音樂,有如宗教風格一般。這時鋼琴與弦樂相互對話,而中間部分變得比較激動熱情,表達出悲傷的情緒,這是與第一樂章。之後又回到一開始抒情的曲調,稍作變化,沈靜地結束。這種三段式的第二樂章寫法,莫札特最為擅長,成為古典協奏曲的基本樣式之一。當然啦,也有許多作曲家並不照著來,向貝多芬就是。

第三樂章是快板的輪旋曲,由鋼琴一馬當先地彈出輪旋曲的主題,然後管弦樂承接。之後鋼琴在彈出兩個副主題,之後這三個旋律以複雜的方式交互輪奏著,之後鋼琴展開一段獨奏,讓全曲華麗的結束。

布拉姆斯是浪漫時期的作曲家,不過音樂的結構相當嚴謹,作曲態度也很嚴肅,這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然只是他二十五歲的作品,但是在管弦樂上已經相當成熟,並且在第一樂章中呈現出交響曲般的氣勢。這是因為布拉姆斯一直都是以交響曲為終極目標在寫作音樂的。由於布拉姆斯本人是非常優異的鋼琴家,他的師母兼好友克拉拉‧舒曼(作曲家舒曼的妻子)是著名的天才女鋼琴家。布拉姆斯在寫這個曲子時與她商討許多演奏細節,使得本曲的鋼琴部分非常艱難。不過雖然艱難,但由於這首曲子交響樂的性格,使的這些「艱難」的部分並不「炫技」。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哈小提琴奏鳴曲

Bach: Violin Sonatas
PHILIP, violin by Arthur Grumiaux, cembalo by Egida Giordani Sartori
巴哈小提琴奏鳴曲:
我覺得古典音樂家中有兩人的作品非常難演奏,一位是莫札特,另一位就是巴哈。巴哈是我最喜歡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幾乎每首都是傑作。雖然有人說巴哈的音樂太嚴肅(其實不然),但是古典音樂聽到某種程度之後,都會喜歡巴哈。不過對於入門者而言,有些巴哈的曲子的確是「不可承受之輕」。下面就是一些名稱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音樂卻不好消化的八大名作排行榜:

第八名: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除了廣告上出現的第一首第一樂章是您熟悉的之外,其他的絕對會讓入門者昏昏欲睡。巧的很,在一項「音樂對人的影響」實驗中,這個組曲是最能讓人「心理平靜」的音樂。

第七名: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
學鋼琴的人在練完拜爾和莫札特小奏鳴曲後,接著就是巴哈的創意曲。雖然名字如此,但是這些創意並無法讓入門者興奮,也沒辦法讓學琴的十一二歲小男生小女生興奮。

第六名:郭德堡變奏曲
大家都知道,這是巴哈為了讓郭德堡侯爵容易入眠而作的曲子,不但是巴哈最高最複雜最精妙的音樂,也是古今第一的變奏曲。但如果聽到的演奏不好,那麼「效果就很好」。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Violin concertos by Tchaikovsky and Mendelssohn
RCA 09026-61742-2, violin by Heifetz
柴可夫斯基和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

這是經常放在一張唱片上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都由基本的快慢快三個樂章構成,由於是浪漫時期的作品,旋律豐富、管弦樂伴奏華麗,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尤其是孟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由小提琴帶出來的主旋律,高雅優美又帶著些許憂愁,一聽就難以忘懷,是古典音樂中最著名的旋律之一。基本上我不打算多說什麼樂曲解析之類的事情,並不是說解說不重要,不過真的想看的人請去找劭義強先生寫的文章就好了。這個兩個曲子我聽過不下十種演奏版本,不過從錄音帶、CD一路聽到到唱片,始終都擁有的就只有海飛茲的演奏。

海飛茲基本上對於樂曲的詮釋非常「酷」,不加入多少自身的意念,單純率直地以純淨的音色將樂曲拉出來而已,我覺得這是由於他對樂曲非常直觀,沒想過多作詮釋的結果,而且他拉琴非常自信,該怎樣就怎樣,不會小家子氣的扭怩作態。他的室內樂可能有些人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協奏曲的優異則無庸置疑。許多人說他的琴聲太「冷」,我覺得這見仁見智。他的技術驚人無庸置疑,是極少數能忠實地照著樂譜上速度指示,把每個音都非常清楚地演奏出來的小提琴家。現在雖然有許多小提琴家其實技巧極為優異,音色也變化多端,但是與海飛茲率直的演出相較,總覺得渲染太過。

另外一點就是聽海飛茲的演奏非常過癮,和聽搖滾樂手飆吉他一樣,有的時候他的速度快到樂團幾乎趕不上,而且他在拉快速樂段的時候,一定一個一個音符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絕對不會打混摸魚、稀哩呼嚕地混過去。這兩首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速度都非常快,他拉起來輕鬆自在,而且乾淨俐落,而且速度之快,能讓人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聽完之後真懷疑他是怎麼拉的。當然也不可以忽略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可怕的樂段。這首曲子發表當初被認為太難演奏,但是這些艱難的樂段,在海飛茲的手中顯得輕鬆自在。小提琴家林昭亮曾說,每次音樂會後聽到人家的讚美都會有點飄飄然,這個時候他就會放上海飛茲的唱片,幾分鐘之後就馬上想要練琴了。

如果您喜歡這兩首曲子,而想要找類似的曲目的話,很可惜,小提琴協奏曲不如鋼琴協奏曲多,而且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風格相差滿大的,而柴可夫斯基和孟德爾頌一生都只作了一首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不過他們都有鋼琴協奏曲,如果您喜歡鋼琴協奏曲的話,可以試試看下面的錄音: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個鋼琴協奏曲的標準曲目,開頭的序奏非常有名。至於錄音實在太多了,崇拜大師的日本人喜歡由DG發行、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鋼琴、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指揮維也納愛樂伴奏的錄音。歐洲人喜歡也由DG發行、阿格麗西鋼琴、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伴奏的率直演出。而我最喜歡的是由吉利爾斯鋼琴、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伴奏的演出,這是由RCA(現在被BMG收購了)發行的。由於我不喜歡這首曲子,所以上面說的三種錄音雖然都聽過,卻都沒有CD(不喜歡的曲子就不買,這是很正常的!),抱歉無法提供唱片編號。

孟德爾頌的鋼琴協奏曲:孟德爾頌的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長得有點像,都由憂鬱的第一樂章開頭,第二樂章優雅華美,第三樂章愉悅活潑。而這兩首曲子的錄音我的選擇,就是由賽爾金(Rudolf Serkin)主奏鋼琴、奧曼弟(Eugene Ormandy)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的錄音,不但演出高貴華美,而且充滿熱情。另外,這張CD還有另兩個加分的地方。第一是平價版,兩百多元就可以擁有,第二點是補上了由史坦(Isaac Stern)拉的小提琴協奏曲。他拉得也非常好,充滿靈秀之氣,曾是日本人的最愛,與海飛茲的風格截然不同。這張CD由SONY發行,編號是SBK 46542。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概過了四個星期了,應該多少聽過了這推薦的曲子,下面是這些曲子與演出者的介紹,以及我的一點看法。由於有點長,所以我切成好幾份。附帶說明的是,在文中的CD當然是指雷射唱片,而「唱片」則是指傳統黑膠唱片。

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韋瓦弟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台灣曾經選出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樂曲,榜首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拉賀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原因是當時恰好在電影「鋼琴師」播映前後,電影公司和唱片公司聯手強力促銷,讓許多人都認識這首技巧艱深、曲風華麗、感情濃郁的曲子。我相當喜歡這首曲子,以後有機會在介紹。話說回來,在國外,最受歡迎的古典曲目永遠都是這首「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作品是韋瓦弟作品八「和聲與創意的實驗」中十二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前四首,由於在這四首曲子前面分別加上了春夏秋冬的副標題,所以合稱為四季。同時,韋瓦第也在每首協奏曲的樂章上,寫著描述情景的短詩,與樂曲相互呼應。

第一首「春」是相當令人愉快的曲子,開始由整個弦樂團演奏出熟悉的旋律,之後小提琴模仿著小鳥的歌唱,與弦樂團交替演奏。在中段部分氣氛丕變,描述著春雷風雨,不久風雨過去,原先的合奏旋律又再次出現。第二樂章慢板是描述春天舒緩的氣氛,非常輕盈。第三樂章則是田園舞曲般的音樂,小提琴在這裡的演奏變化多端,最後愉快地結束這首曲子。

「夏」一開始調子緩慢,氣氛黏膩,這象徵著夏天悶熱的天氣,然後調子一轉,獨奏小提琴速度加快,各項樂器逐漸加入,最後轉入陰沈快速的著名樂段,這是描述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情形。而在第二樂章中,小提琴幽雅的曲調代表牧人的夢境,但是這夢境並非甜美的,因為不斷有十六分音符在旁邊干擾著,這是在夏天趕都趕不走的蚊子。第三樂章以狂爆的合奏開頭,象徵夏天午後的暴風雨,雖然只有弦樂合奏,但氣勢驚人。最後在象徵大雨的顫音中結束。

「秋」的一開始就是一首田園牧歌,描述著農人慶祝收成的歡宴場面。中段音樂逐漸沈靜下來,這是因為酒喝多醉倒了,最後又回到一開始時歡宴的場景。第二樂章仍然在描述醉酒的情況,但是所有樂器都用弱音演奏,音符旋律飄渺多變,與「夏」的夢境樂章氣氛完全不同。第三樂章描述的是狩獵,一開始弦樂合奏出類似號角的聲音,而小提琴的獨奏則代表「被追獵的動物」,兩著一追一逃,最後動物喘息著死去。

在「冬」的第一個樂章中,描述著在冬天大雪中刺骨的寒風與顫抖的人,而後描述人們在雪地上蹣跚而行,最後回到開頭,充滿顫抖地結束。而第二樂章則充滿溫馨氣氛,這是描述圍在火爐邊取暖、閒話家常的情形,而小提琴合奏模仿窗外寒冷的冬雨。最後一個樂章由自由自在的小提琴開始,這是描述溜冰,後來加入的合奏氣氛一轉,顯示小心翼翼,然後不免跌倒的場景。之後為緩板,類似「春」第一樂章的的旋律隱約浮現,這是「南風」。此後小提琴速度加快,在強烈的合奏中結束全曲。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ff carmina burana previn.JPG

卡爾沃夫的「布蘭詩歌」
Carl Orff: Camina BuranaDG: Eugen Jochum conducts RIAS Orchestra, Berlin
EMI: Andre Previn conduct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如果說古典音樂裡面有「重金屬」的之類的作品,那就是這首「布蘭詩歌」就是。這首合唱曲中包含神秘的氣息、巨大的力量、強烈的節奏,揉合了中古世紀與現代音樂的風貌,這是二十世紀現代古典音樂的經典,也是最後歡迎的古典音樂之一。我最喜歡的版本有兩個。一是DG發行、約夫姆指揮柏林廣播交響與合唱團的版本,另一個EMI發行、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與合唱團的版本。前者作曲者的簽名背書,後者則有優秀的音效支持。

 

舒伯特三大連篇歌曲集
DG: Schubert: Die Shone Mullerin, Winterreise or Schwangengesong. Baritone: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piano by Gerald Moore
如果你堅持要聽人唱歌的話,那麼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作品就是你的最佳選擇。著名的三大連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或是「天鵝之歌」選擇那一個都行,不過在演唱上你只有一個選擇:DG發行、費雪迪斯考演唱、摩爾鋼琴伴奏的演出。這是完美、經典、正統且感人肺腑的演出。再說一遍:雖然你很想買那套深藍色的三大連篇歌曲集,但還是請先等一等。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pianist of 20th century michelangeli 1.JPG

補記:多年前寫這些文字時,PHILIPS的二十世紀大鋼琴家系列是最容易買到的,內容也選得精,但是現在這個系列已經絕版,而且許多套目前在二手市場價格已經攀高,原因是有些人認為這個系列轉製的聲音要比原廠來得好,這我並不斷定,不過選曲選得好而且有獨特的品味,則是不爭的事實。新一代的愛樂者有數位檔可以選擇,也是一種福氣。

華格納管弦樂曲集
Wagner: Orchestra Works
CBS: Bruno Walter conducts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如果你覺得管弦樂雖好,但是交響曲太格式化了,那麼可以嘗試看看華格納的管弦樂選集。華格納豐厚的管弦樂語法、巨大浪漫的詩情,喜歡前衛古典搖滾的人不應錯過。選集市面上也是百百種,不過我最喜歡的是由CBS發行、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演出。華爾特優美如歌的演出,同時展現出力量、氣度與美感,絲毫不帶火氣。以前發行過單張CD,不過已經絕版了。後來出的CD加上了一些其他曲子和排練實況,變成兩張CD。

 

蕭邦鋼琴曲集
PHILIPS: 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rthur Rubinstein I: Chopin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ch vio sons grumiaux.JPG

這是我在十多年前買的,當初二手店少,因此都是到公館的宇宙城或是派地買,現在這套已經聽得破破爛爛了。這是Philips Golden Baroque系列,其中有不少寶藏。

巴哈小提琴奏鳴曲
Bach: Violin Sonatas
PHILIP, 426 452 2
violin by Arthur Grumiaux, cembalo by Egida Giordani Sartori
現在我們兵分三路。前面介紹的都是和小提琴有關的音樂,如果你喜歡小提琴的聲音,那麼絕對不可以錯過由葛羅米歐小提琴主奏、Egida Giordani Sartori大鍵琴伴奏、飛利普發行的「巴哈小提琴奏鳴曲」,保證一掃巴哈音樂沈悶的印象。請注意,這不是「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雖然「無伴奏」比較有名,但是難消化,有伴奏的好聽多了!


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集
Brahms: Piano concertos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vivaldi 4 season ayo i musici.JPG

這個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版本的首版黑膠或是CD(上面這張)價格都不太便宜。Philips的Duo系列有發行這個版本,另外加上同一個作品編號的八首協奏曲,便宜又大碗。另外Duo系列轉製的聲音都還不錯,也是推薦的原因之一。

好了,下面就是古典音樂入門的十二個曲目錄音,部份有兩份不同演出陣容的錄音,擇一即可,並且附上作曲家與演出者的英文(或原文)名字。那些有寫上編號的就是我手邊查得到或是有CD的,再版的編號可能會更動。沒有編號的就是我根本沒有CD或是CD不在手邊的。現在網路發達,這些資訊應該很容易找到,請動動手指吧。

韋瓦弟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DECCA 414486, Neville Marriner conducts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 Violin by Alan Loveday
PHILIP 410001, I Musici, Violin by Felix Ayo.
這是永遠不變的古典入門曲,旋律優美、曲趣多變、又容易消化,而唱片版本聽說超過了兩百種。我最喜歡的是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伴奏(I Musici)、阿姚(Felix Ayo)小提琴獨奏、菲利普公司發行的演奏,和馬利納(Neville Marriner)指揮聖馬丁學會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Alan Loveday小提琴獨奏、笛卡發行的演奏。前者優雅流暢,是傳統樣式的代表。後者活潑生動,是現代觀點的典範。這兩份演出都發行單張CD,是可以考慮的選擇,不過含有這些演出的合集請先不要考慮,把錢省下買下一張CD。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a3dd7bf3613c23f33826bbf57f4a1ca

之前在公司聽音樂時使用的愛機Philips CD 207,這是小型的CD座機,大小如A4紙,有紅白藍三色,80年代普普風,聲音極為優異,我三種顏色都收集到了,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雷射頭已經讀取不良了,現在只能當成裝飾品而已了。

現在你已經想聽古典音樂了,不過如何得到這些音樂呢。在音響界的行話中,聲音訊號的來源稱為「訊源」,現在數位檔已經成為最普遍的訊源,而大部分購買的音樂軟體則是CD,如果問音響界的人,應當都會指出黑膠唱片的類比聲音超過數位聲音(CD和聲音檔)。應該如何選擇呢?

我的建議是:你先在如果有什麼,就聽什麼,不用管什麼黑膠、CD或是數位檔。

當然,這三種訊源各有優劣:

聲音檔的好處在於通常都是有謎來源或是很便宜的,因此可以快速大量取得許多錄音,對於開拓曲目,嘗試新鮮來說,是個好方法。品質好的聲音檔當然也可以永久保存,反覆聆聽。聲音檔是現在的主流,隨著每單位的記憶空間越來越便宜,應該也是將來的主流。像想將來唱片廠直接將母帶轉錄成訊息密度比CD還要高的檔案,放在網路上供人下載,就覺得一片光明!我雖然是黑膠的支持者,但是也想找個iPod。

CD是目前主流販售的音樂軟體。網路上的聲音檔雖然方便,但是有些人認為CD還是比較好,主要的原因是聲音檔通常都會經過壓縮和解壓縮,這個過程造成音樂訊號的損失。另外一點是許多聲音檔其實是從CD拷貝過去的,因此CD播放器會影響聲音。是的,CD上雖然是數位訊號,但是不同的機器取得的訊號卻不盡相同,這是當初CD設計上的瑕疵。不過有些人詬病近來的CD製作粗糙,早期的CD價格飛漲,SACD往往價格不菲。如果非常追求音響,那麼黑膠是個不錯的選擇。

黑膠唱片這幾年有復興的趨勢,不過我認為聲勢要超越CD與數位檔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認為黑膠的聲音最動人,但是購買不易、買到的狀況不見得好、唱盤系統建立與調整不容易,而且黑膠通常比較昂貴,體積大收藏不易,也沒有辦法帶著到處聽。所以如果剛開始聽古典音樂,建議不要從黑膠開始。當然,如果是音響迷則例外。如果要開始聽黑膠,請不要追逐首版版位,把錢轉移到硬體上比較划得來。而相較於有些炒到天價的CD,其黑膠還比較便宜呢!

我雖然寫黑膠唱片,說得好像是頭頭是道,其實常聽的是CD。由於工作性質,我上班的辦公室是可以聽音樂的,所以上班時間幾乎每個同事都帶著耳機,由於之前的直切小黑膠唱盤已經壞了,台灣沒有零件可以修,現在在床底下吃灰塵,所以目前都是聽CD,之前放在公司的播放機是Philips CD207紅色版(下圖),但是有鑑於這款播放器年紀大了,一天操七八個小時終於報廢,後來改成Sony ZS-MS(手提音響),好處是一個人加班時可放出來聽,但現在雷射頭也掛了。就乾脆用電腦聽。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adams shaker loops waart.JPG
忘記什麼時候開始聽極限音樂。這種音樂剛開始聽到一半時,心中滿滿的WTF,聽多了之後有「真是奇妙的音樂啊!」的感嘆。我常在網路上找極限音樂的現場視頻看。

說了那麼多「不要」,那「應該要」有哪些呢?

一、「書」要比「雜誌」好
因為雜誌商往往會受到廣告商的影響,但是介紹唱片的書,不用靠唱片廠商也能賣錢,所以書上的樂評會比較中立(也就是偏向作者自己的意見)。而且書的內容與挑選的唱片會比雜誌更精鍊。至於哪些書比較好,我並沒有特殊意見,因為這些書除了《唱片聖經》之外,我幾乎都沒有。您可以到大的書店中看看這些介紹古典音樂唱片的書,然後挑一本喜歡的回去參考。如果您嫌買回去貴、站著看累,那就上網看。不過,這些樂評(包括我寫的)永遠只能當參考用,因為有些甚至是在打廣告。音樂欣賞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唯一要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喜好。

二、要多聽廣播、多逛唱片行
既然樂評不可恃、網路不可盡信,古典唱片浩瀚如海,那要如何知道那些音樂才是自己喜歡的呢?最好、最傳統但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聽廣播。介紹古典音樂的電台就是哪幾個,黃金時段是晚上九點到凌晨兩點,這個時段的主持人和挑選的音樂全都是上上之選,而且通常有詳盡的介紹,聽幾個月下來,保證功力大增。多逛唱片行也可以聽到合口味的音樂,之後再詢問店員即可。有些唱片行的老闆功力深不可測。總而言之,「聽了再買」是剛開始的不二法門。

三、要有獨立精神
欣賞音樂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像是我就是無法欣賞義大利歌劇,所以威爾第和普契尼的作品少得可憐。但這又何妨,自己聽得高興就好了。在我聽古典音樂的朋友中,不聽巴哈、蕭邦或德步西的大有人在,但這又如何呢?有人專攻貝多芬,有人只聽莫札特,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要認為聽古典就要從巴哈的聖樂聽到史特拉溫斯基芭蕾舞曲,從史卡拉弟小巧的鋼琴奏鳴曲聽到巴爾托克複雜管絃樂。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ch ysaye rosand.JPG

這是最近(2009年)買到的新唱片,Aaron Rosand拉奏無伴奏小提琴音樂,由美國Audiofon發行,是家注重錄音效果的小公司,有的時候也有不錯的唱片。這張CD發行了將近20年,最近才買到是因為我幾乎不買新CD,因此等到二手市場有機會,往往是許多年之後了。

大約在2001,我開始為《前衛金屬音樂誌》寫樂評。前衛金屬的愛好者通常喜歡龐大複雜的音樂,有許多對古典音樂興趣濃厚,因此我就寫了一篇比較長的介紹文字。現在回頭看,這篇文字許多東西已經落時,但是主要的想法還是沒變,因此我就修改一些,放在下面。由於原來的文章很長,可能要切成五、六次放上來。

很多人都希望能夠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但是在聽過了幾張CD或是幾首樂曲之後,就因為種種原因而打退堂鼓了。先不管那些種種原因是什麼,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與潛力欣賞古典音樂,不過古典音樂就如同古典文學,並非靠一股熱誠光聽就可以了,而要慢慢來的。聽音樂主要是為了興趣、聽了自己高興,而許多推動古典音樂的人,通常都有種「樂以載道」的感覺,很多時候這剝奪了聽音樂的樂趣。所以,我以過來人的身份,或許能提供一些意見。

我最初的意見,並不是開什麼CD榜單、介紹作曲家的生平大作,或是說明曲式等,而是請您「不要」做下面的這些事情:

一、 請「不要」完全相信古典音樂的樂評
這個樂評包括我寫的。

這個說法一定會得罪許多人,但是對於想要一窺古典音樂堂奧的人,看這些樂評買唱片滿危險。當然,這些樂評中當然會提到一些非常優秀的演奏,但是就如同搖滾樂界中好專輯屈指可數,古典音樂中也是。媒體上的樂評,多多少少有為廠商打廣告之嫌,這種置入性行銷的手法,幾乎每個商業雜誌/媒體都會有,音樂雜誌/媒體也不能避免。這無可厚非,因為廠商是廣告的來源,也是雜誌/媒體的命脈。除此之外,會買或看古典音樂雜誌的人,大都是有一定程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因此寫給他們看的樂評,通常都充滿了許多術語和專有名詞,並不一定適合出入門者。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