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NRE西洋CD收藏櫃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bob dylan blonde.JPG

西洋CD首版版位簡介

雖然在西洋音樂中,網路下載的營業額早就超過了實體CD,不過依然是有死忠的樂迷願意掏錢出來支持偶像或是心目中的英雄,因此通常古典CD的大盒套裝片都保裝簡單、價格便宜,就算霍洛維茲這樣頂級且樂迷者眾的藝術家,出大套盒裝片的時候單張價格都不敢高到哪裡去,因為相同曲目有太多音樂家有錄音了。

西洋音樂則不然,專輯重出的時候往往加上以前沒有收錄的不同演奏版本和工作示範帶(demo),華麗的改變包裝,加入新的照片和解說文,擺明就是要讓死忠樂迷掏錢再買一次。有些樂迷死忠的頂級樂團,例如Beatles, Pink Floyd, King Crimson, Yes等,行徑更是誇張。當年演唱會的錄音大盒大盒的出,而且價格都不便宜,例如Pink Floyd1965-1972年早期錄音合集便重達五公斤,要價15000元以上。

這些樂迷買了新專輯之後,舊的就放到二手市場去,而SACD、藍光CDDVD AudioSHM-CD等不同形式的發行,更有推波助瀾之效,使得最近這幾年成為收集首版西洋CD的好時機,許多當初很貴的首版CD現在價格普遍都下降了。很適合對於版位有興趣的收藏者,特別是古典CD的收藏者。因為這些最早的CD,和古典CD一樣,全部都是西德銀圈版/西德sonopress版和早期日本版。這些CD有那個年代的特質。

不過西洋CD與古典CD不同,版位不是因為唱片製作公司而改變,而是隨著唱片「發行」公司而變化,因為很多西洋專輯的版權是握在藝人自己的手上,例如King Crimson的著名經典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就有EMI版、Virgin版、Polygram版,但是最早LP發行其實是Island版。又如Pink FloydThe Wall,同時就有EMI版和CBS版發行。一般來說,專輯發行通常分為歐洲系統和美國系統。日本系統發行特殊,價格昂貴,太複雜了,遠在我的能力(財力)之外,因此也是不論。但是日本版常有額外曲目,成為死忠樂迷心中(荷包)的痛。

接下來主要介紹一般發行的原版和我喜歡的轉錄發行。西洋專輯的特殊發行不勝枚舉,請死忠粉絲各自去尋找。

【歐洲系統的大宗:PolydorRed Face】

當初CD開始製造的時候,在歐洲許多CD是由Polydor發行的,這些專輯的版權原來屬於不同的公司或是藝人。這時最早的Polydor CD,便是很有名的Red Face,這是因為印刷面是用紅色當底的,例如下面這張ABBA的精選集The First Ten Years

Polydor red face ABBA the first ten years.JPG

文章標籤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我的女兒曼曼正在看Beatles精選集ONE的內頁,這是她目前最愛的CD專輯(包括音樂和內頁)。

承認吧!您這位資深的樂迷,在家中聽音樂往往是很寂寞的。

雖然你的品味超人、收藏傲人,但是您的家人往往不能了解您為何要花費許多時間調整喇叭的位置,也不能了解為何要花大錢買那麼多珍貴的軟體(軟體才是真正的坑啊!)

當您放古典音樂時,家人往往說「無聊」、「聽不懂」、「想睡覺」。當您放流行或西洋音樂時,反應(或心中的OS)是「好吵」、「噪音」、「靡靡之音」。

這種事情,我也不能例外。不過有些專輯,還是家人能夠一同欣賞的,因此這些難得的專輯,怎麼不可以好好介紹呢?這就是Family Albums系列的由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QE2之後,Mike Oldfield的下一張專輯是Five Miles Out。這張專輯發行時,CD還沒出現,專輯明顯分成兩部分,A面是一首長曲,佔整面。B面則是四首曲子,有長有短。

通常Mike Oldfield的創作以演奏曲為主,用到的人聲也是當成樂器在用。不過在這張專輯中,出現了兩首演唱曲,一首是專輯同名曲,另一首是單曲Family Man。兩首都大紅,因此可能也開啟了Mike Oldfield後來製作許多歌曲的契機。不過,他甚少發聲,都是請其他歌手來助陣的。例如下一張專輯Moonlight Shadow中,就請到Jon Anderson這樣的高手來唱。

雖然這樣子的形式,產生了一些好聽的歌曲,例如To France和著名的Moonlight Shadow,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Mike Oldfield原來的長篇大論。他後來的演奏曲也有龐大的,但以電子合成樂擔綱,缺乏他當年利用各種演奏與錄音方式產生的特殊聲響。因此,這張Five Miles Out成為我最後一張收集的Mike Oldfield專輯。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當年買卡帶的時候,看不出這個封面的奧妙。後來買了CD,過了多年,猛一看,這封面的確是QE2啊!不過黑膠的封面更酷,真的還有打個洞呢!

熟悉Mike Oldfield的樂迷都知道,他是一人樂隊,幾乎包辦所有的樂器,然後混音在一起,形成一張專輯。到了1980年,他終於開始招募更多樂手助陣。

同時,他曲子的篇幅也開始縮小,在失敗的專輯Platium中,有比較短的曲子,也有組曲一般的作品,不過感覺枯燥。到了QE2中,樂曲就成熟圓融許多,雖然編曲還是非常繁複,但是活潑的節奏與悠揚的旋律,比Tubular Bell親切多了。

而對於老一輩台灣人來說,這張專輯中最著名的曲子,應該是改編自ABBA的同名曲Arrival,這首歌本來就是演奏曲,經過Mike Oldfield的改編,增添了清新優雅的風味。當年電視節目「印象之旅」,就採用這首曲子當成片頭音樂。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看不太出來有什麼奧妙的封面,不過這不重要。



Mike Oldfield在發行了Tubular Bell之後,接連發行了兩張專輯,風格承繼Tubular Bell,但是旋律比較可親,風格也比較輕盈。

然後,就像是許多有頭有臉的藝人一樣,他也發行了兩張一套的專輯:Inncanation,意思是「咒語」。真是名副其實,不但長度像是咒語,整套專輯中不斷反覆的片段也像是咒語。但是對於喜歡的人來說,應該是滿不錯的,一直沉浸那特殊的音樂氣氛中。

但是對於沒有特殊偏好的人來說,兩張黑膠的長度等於是折磨,因此這張專輯就和許多雙黑膠的專輯一樣,評價並不高。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說】管鐘封面:後來這個管鐘也成為Mike Oldfield個人公司的標誌。

這張唱片很有名,除了電影「大法師」曾經引用之外,這是Mike Oldfield的第一張專輯,也是Virgin唱片公司的創業之作。在這張專輯中,Mike Oldfield幾乎包辦了所有樂器的演奏,然後再混音在一起。

有許多專輯很經典、很震撼、很有啟發性,甚至很好聽,但是不會常拿出來聽,例如King Crimson的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或是U2的The Joshua Tree。不過,自從高中買到這張的錄音帶開始,歷經CD再回到黑膠唱片,只要身邊有這張專輯,每個月都會自然的拿出來聽幾次,每次聽都有不同的感受、產生新的想法,就像是巴哈的平均律。

至於音樂本身,很難說明這是什麼樣的音樂,分成兩曲,長度在20多分鐘,很明顯是為了配合黑膠唱片。另外,也沒有唱歌的部分,就是樂器不間斷的演奏,其中當然有高低起伏,情緒變化,但是並不容易說明。有些人只是聽著名的Tubular Bell片段,真是可惜。

它有搖滾與民謠的風格在內,但它不是搖滾樂、當然也不是民謠,它是一個19歲青年不受拘束產生的音樂結晶。由於很難歸類,因此這張專輯沒有進入任何榜單,但它的確是有唱片工業以來最重要的產品之一,如果要我選錄音史來百大唱片,會有這張。十大荒島唱片,會有這張。

這樣的音樂,無以為名,最後只好用一個新的名字:New Age,但是與許多那種軟趴趴、毫無創意、呆板、膚淺的New Age相比,這個名稱辱莫了這張Tubular Bell。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970年後,King Crimson的成員來來去去,到了1973年,Robert Fripp又招募到另一批陣容堅強的成員:

Bill Bruford:藝術/前衛搖滾樂界最著名的鼓手,創作力旺盛。
John Wetton:主唱兼貝斯手,雖然稍遜Greg Lake,但是實力堅強。
David Cross:小提琴與鍵盤。
Jamie Muir:打擊樂器手。

這時候Pete Sinfield已經離開,部份歌詞由Richard Palmer-James負責。

這個時候的King Crimson已經擺脫優美旋律與優雅歌詞的束縛,音樂的風格非常多變,實驗性格非常強烈,從電子音樂、無調音樂、重金屬搖滾到類似低調歌德的風格,無所不包。在1973~75年期間,他們發行了三張叫好不叫座的專輯(就首張的銷量而言),正式將King Crimson推上了Cult Group。Cult Group不容易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有一群小而堅強崇拜者的團體。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在出道專輯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中不乏許多優美的旋律,但是公認最能代表King Crimson的歌曲卻是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這首焦躁、暴力與急促的歌。在整個King Crimson的現場生涯中,這首歌從來沒有從表演清單上刪除,原因簡單,因為這真的才是King Crimson骨子裡的風格,其他優美旋律的歌,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King Crimson剛成立時有五個團員,分別是:

Rober Fripp:吉他手,King Crimson唯一沒有變動的成員。
Ian McDonald:負責管樂器與鍵盤,旋律優美的曲子大部份都是他的手筆。
Greg Lake:主唱與貝斯手,與Rober Fripp學吉他的同學,離開King Crimson之後加入了另一個前衛搖滾名團Emerson, Lake and Palmer。
Michael Giles:鼓手。
Peter Sinfield:作詞者。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封面: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我手上的專輯是1989年Robert Fripp親自混音的專輯,在這之前發行的版本是唱片公司拿舊的母帶製作的,Robert Fripp對此非常不滿。


如果只打算聽一張所謂「藝術搖滾」、「前衛搖滾」的專輯,那麼你只有一個選擇:King Crimson的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

對於西洋專輯的想法,會挑這一張先寫,當然是因為這是影響深遠、耐聽傑出的專輯,而且今年(2009)是這張專輯發行40週年(1969年10月),到了10月為了慶祝40週年,會有三套紀念版本發行,其中最誇張是有一套5CD/DVD的版本,其中包含了這張專輯中一些曲目的其他版本:錄音間的、現場的、BBC廣播的,還包括給美國電台的單聲道版本,也是這張專輯唯一的單聲道發行。對於1960年代的搖滾樂來說,單聲道的唱片往往更搶手。DVD中當然包括5.1聲道的版本(並不期待)。這套我是必敗,得手後有感想再分享。

搖滾樂在Beatles, Bob Dylan等人的辛勤灌溉下開花結果,在1960年代中後期脫離了三分鐘暢銷單曲的模式,演奏會與專輯成為搖滾樂的重心,從此藝人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展現在創意、演奏技術與音樂複雜度的極致,就是所謂的「藝術/前衛搖滾」。

這個名詞很難解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與聽這一張King Crimson的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比較容易說明所謂的藝術與前衛。首先,根據團長Robert Fripp的說法,這個封面人物是指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這是特地為這張專輯繪製的,內封頁則是Crimson King,這種封套整體規劃是藝術/前衛搖滾的特色之一,到後來花招百出,到了CD上就沒那麼好玩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R ART 013
La Folia de la Spagna
Gregorio Paniagua指揮Atrium Musicae de Madrid

  一直覺得建立一個好的音響系統並不容易,尤其是找的一個好的房間。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的音響設備一直都沒有升級過,收集軟體時也不專注在發燒片上。不過有的時候遇到了,就賣下來,像是這張金CD就是在逛公館的二手唱片行時順手買的。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我的CD有四分之三都是二手貨。二手店除了價格比較低之外,不時也可看的一些奇怪的寶貝。
  話說回來,這張佛利亞舞曲,要比Gregorio Paniagua指揮Atrium Musicae de Madrid的那張「古希臘音樂」好聽多了。當初聽「古希臘音樂」是翻拷的錄音帶,第一次聽開頭時,還以為錄音帶壞掉了,後來仔細聆聽後,覺得那是一張文獻性質強過聆聽性質的錄音。不過佛利亞舞曲就不同了。這張由不知道是否還在ATR發行的佛利亞舞曲,封面和原來Harmonia Mundi黑膠唱片的不同(黑膠唱片上有一個狗頭),不過內容一樣。佛利亞舞曲除了音樂輕快、錄音優秀(TAS上榜唱片,LP與CD都曾入榜),製作上充滿幽默感(應該是故意搞笑),才是最引人之處。很多人一開始接觸這個錄音,聽著聽著突然聽到頑皮豹的熟悉樂段,額頭上不免都出現三條線。一但放下聽「嚴肅的古典音樂」的心情,這張唱片在製作演奏與錄音上,的確不輸給大廠,該給Harmonia Mundi一些掌聲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電玩改編的動畫FATE/STAY NIGHT大紅,其中的一位主角SABER是亞瑟王的英靈,所以我找出了這張冷落在櫃子裡好幾年的CD出來聽。當初會買這張專輯,是因為有段時間滿迷前衛搖滾的,而Rick Wakeman是前衛搖滾名團Yes的鍵盤手。當年著名的大團如Pink Floyd, Yes, King Crimson的名作,我都一一列入收藏之中 ,所以看到這張,理所當然就買了。而一播放之下,就有兩件事情讓我震驚:

一開始出現的不是音樂,而是有人朗誦一段英文,大意是:「從石上鐵鉆拔出此劍者,即為全英之王。」嗯,這張專輯講的是亞瑟王的故事,因此出現這段敘述,也在情理之中。

之後讓我震驚的是第一首曲子「亞瑟」的音樂,啊!好熟悉,過了幾秒鐘才想起來,這是當年李蝶菲在中廣晚上八點的節目「年輕人」所用的開場音樂。呵呵,原來李蝶菲也喜歡前衛搖滾嗎?

不論是20年前還是現在的廣播節目中,「年輕人」算是個異數。一般廣播節目都設定了聽眾的喜好,有的專門放古典音樂、有的放國語歌曲、有的專於西洋音樂,但是「年輕人」裡,幾乎什麼音樂都有。以現在的廣播型態,這種無法歸類的音樂廣播節目,大概吸引不了固定的聽眾,也難獲得廣告商青睞。不過沒關係,中廣是沒有廣告的,這也讓音樂的聆賞不受干擾。「年輕人」今天播的可能是懷念老歌、隔天可能放古典歌劇、過兩天可以聽到老鷹合唱團,接下來可能聽到楊弦唱的「迴旋曲」。如果我沒記錯,李蝶菲同時也擔任製作人,因此節目中播放的音樂,應該都是她自己選的。她的品味出眾、音樂涉獵廣博,節目中出現的音樂,水準都很高。但是,她的能耐不只如此。

當年台灣很多音樂軟體都買不到、或者不知道上那兒買,因此在收錄音機中雖然都放著一塊卡帶,以便聽到好音樂隨時就可以錄音。而當年的珍貴錄音之一,應該就是出自「年輕人」(希望我沒記錯),那是李蝶菲訪問一對印度西塔琴街頭藝人。他們來到台灣,李蝶菲遇到了,覺得他們的音樂很棒,就請到錄音間來,訪問兼錄音。那些錄音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粗糙,但是非常鮮活與真實,而且充滿即興感。數年下來,那捲錄音帶早就聽爛了,而「年輕人」也已經停播了,但是音樂的視野,卻不知不覺中擴大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