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濟Economics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人計算過,如果每個人都要過美國人那般浪費的生活,那麼現在的人類需要大約3~4個地球。這就是原物料無法下跌的原因,因為金磚四國正努力地往美國的經濟模式看齊,當然會使用到大量的原物料,因此價格上漲,相對之下,貨幣相對的價值就降低,產生的現象就是通貨膨脹。

經濟的加速沒有那麼容易,要減速也沒有那麼容易,而況減速並不代表沒有成長。金磚四國的人口多、地大物博,單一一個都是很強大的經濟體,怎麼可能說停就停?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不希望停下來。此外已開發國家也需要這些國家生產的相對廉價物品。你不可能不讓他們賺錢,但是他們賺了錢就會買東西,讓東西的物價上漲,這個循環無法停止。連跨國的經濟與銀行組織都沒有辦法對抗這次通膨,遑論台灣的政府,股市跌得少就該慶幸了。

全球通膨有如全球流感,擋不住、沒藥醫,本錢不足的人們受害最深。

目前我們除了挫著等,能如何呢?老實說還真沒有辦法,這就好像流感,沒有特效藥,而且比流感更慘的是連疫苗的沒有。流感中體弱的兒童、老人與病人最容易受害,很可惜,在全球通膨中,貧窮與赤貧的人,受害最深。台灣,還算好的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源變貴,自然會影響幾乎所有商品與服務的價格,造成通貨膨脹,然後會影響經濟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幾乎是所有經濟學家抱持的理念,在這個理念之下,資本會擴充,人們會越來越富裕,相對來說等值貨幣能換得的商品與服務會越來越少。

但是,經濟會成長,只是經驗法則,並沒有任何科學的基礎,更不能當作社會應該前進的方向,這是經濟學的盲點。所以就在心理學擺脫解夢催眠,成功成為科學的分支時,經濟學連在科學大門外徘徊的資格都沒有,除了能應用到經濟的數學,例如「兩難困境」,但那終究是數學。科學理論是否有效,在於預測的能力,而且不管是誰,只要了解了這個理論,作出的預測大同小異。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完全鎖國的國家,經濟能夠長久的持續發展嗎?我想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敢這樣說。

古典經濟學是在歐洲殖民時代發展出來的,當時殖民地源源不絕的提供殖民國人力與物力資源,因此殖民國的經濟才能持續的發展,不過現在已經沒有殖民地了,當初廉價提供人力與物力資源的地區,也想與當初的殖民國看齊,於是廉價的人力與物力資源都自己用了,價格自然提昇,因此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想想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和台灣一樣富裕(或貧窮,看你是拿哪個地區來比),經濟會那麼容易提昇嗎?水有高低才會流動,商品與金錢也是。

雖然以人貪財享樂的慾望來說,都希望經濟持續發展,但是就全球考量上,這個想法是沒有科學基礎的,偏偏目前資本經濟卻以此為出發點,考量所有的事情,連政府都認為經濟應該持續發展,這是盲點,也是錯誤的出發點。

現在地球已經成為地球村了,不久之後貿易更頻繁,就經濟來說,就像是完整的經濟體,這樣的經濟體就如同鎖國的國家,不可能有長久而持續的經濟成長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昨天的報紙報導,由於油價調漲,3~6月之間,柴油使用量下降了7%,汽油下降了4%,而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則相對成長。

想想看以前環保人士聲嘶力竭,由不能讓這些數字下降1%,但是只要政府願意鬆綁,效果立竿見影。之前說過,幾乎所有的問題,在民生問題之前,都顯得無力,甚至微不足道。環保人士經過十多年努力,終於發現經濟造成的後果,還是得以經濟的方式解決,因此發明了碳交易。工廠可以排放二氧化碳,但是要得花錢,而且排放碳的權利可以買賣,如果想少花錢,就提高能源效率,或是種樹。非常漂亮的方法。

台灣本島要如何有效節能呢?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台灣的社群很複雜,不可能針對每個社群一一量身打造適合的方式。不過所有的社群不論差異多大,都有一個共通點:使用錢。因此只要調高能源的價格,大家自然就會節能了。

目前我們正處於這個狀況,這好像沒有「尊重當地社群的生活」。民生問題當然重要,但是有兩個問題的重要性,可以和民生問題抗衡,一個是個體與社群的續存,另一個是如何繁衍與撫育下一代,畢竟解決民生問題的目的就是要讓社群永續下去。能源漲價當然是嚴重的民生問題,但是考量到個體與社群的續存,不漲價也是不行的。

漲價不會死人,因為人們自有方法應付,但是如果不給市場自由,那麼會對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這可是會死人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來由於暖化嚴重,在減碳的目標下,核能重新提出,也引起許多討論。是否使用核能當然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不過我並不打算在這裡討論,而且反核已經近似為一種宗教,政治立場和宗教立場是兩大聊天的地雷話題,能免則免。

台灣有核能發電,目前低輻射的廢棄物存放於蘭嶼(真正發過電的核燃料存放於核電廠中,全世界都一樣),就大方向來說,這個考量是正確的,因為一旦出事,受影響的人數最少。不過技術上的正確並不等於政治倫理上的正確,因此對於蘭嶼的民眾,必需給予補償。

而我覺得最好的補償,就是依照當地人的意願,讓他們過自己的生活。蘭嶼是個小島,冬有季風、夏有颱風、臨海而多山,當地住民已經發展出適應環境的生活方式,春補飛魚、夏種芋頭,自給自足,無求無爭。核能發出的電,他們幾乎沒有用到,立足於台灣的政府,最需要提供的只有醫療與教育。硬蓋在蘭嶼的鋼筋水泥建築,既不適合當地的環境,又破壞景觀。核廢料放置場是不得已,其餘可免,包括觀光也應該以當地人的意志為主。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上市場買菜。一個傳統的菜市場中,一定是豬肉攤最多,然後是賣魚賣雞的,通常有數家可以選擇,如果要買牛肉,通常只有一兩家,心血來潮要吃羊肉的話,只能寄望推車的小販了。

這只是在台灣的情況,其實全世界消耗最多的肉類,是羊肉。可是你看中外各大美食與烹飪節目,很羊肉出現的比例很少,這是因為主要製作這些節目的,都是歐美日本等國,這些國家主要都是以牛肉或豬肉為主食。不過如果你看的是旅遊節目,尤其是到第三世界國家或比較沒有那麼發展地方的旅遊節目,羊肉出現的機會就是最高的,例如在新疆,有看到人吃豬肉(穆斯林當然不吃)或牛肉的嗎?

宗教當然是原因,但是箇中另有道理。豬是雜食性動物,因此吃的東西和人接近,在糧食供應有限的地方,是不會有餘力養豬的。一般的食用牛是嬌弱的動物,需好的牧草與悉心的照料,天候也要好,因此成本比較高,通常也不易畜養。而羊的個子小、容易照料,而且對於食物不挑剔,不論山坡、草原、旱地,都能飼養,連枯草都吃,毛皮也能耐得住寒冬,因此與水較少的地區,畜牧多以羊為主,而偏偏地球上雨水多、適合耕種的地方,還真的不多,因此羊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肉類來源。

這和節能有啥關係?想想看,雨量有限、不用風吹草就低的地方,要如何以農業自給自足?千里迢迢的把食物運送到這些地方,讓他們吃素是荒謬的!這些地區的居民,利用羊隻,將不能食用的植物,轉換成毛皮肉奶,以此維生,依循祖先傳下的道理,過著簡樸的生活,數百年、數千年都是如此,並沒有造成全球暖化、能源短缺,以後,也應當如此生活下去。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接著吃素節能的話題。支持者的另一個論點是糧食與肉類運輸,其實也使用了許多能源,許多畜牧大國,飼料都是進口的,台灣不算畜牧大國,但是雞鴨等的飼料,也仰賴進口。進口飼料,餵養雞鴨,然後出口,這些都要用到許多能源。從這個觀點來看,吃素是節能的,尤其是在哪些需要進出口才能吃到肉類的社群。

但是有些地方就不同了。我以前在金門當兵,金門地旱水鹹,等閒作物無法生長,當地人多種植高梁、芋頭、甘藷與花生,花生便是金門貢糖的主要原料。因地制宜,生民之道,從古至今,皆是如此。農作之外,當地民眾也多養豬、牛。金門多駐軍,因此每天產生的餿水不少,各營有專門負責收集餿水養豬的民家,逢年過節回贈一些豬肉,兩相得益。金門也多的靶場與廢棄的軍營草地,牛隻農忙時供耕作,農閒則放養,一舉兩得,我帶部隊打靶之前,有時還得先驅趕牛隻,至於誤踏隱沒在長草中的牛糞,更是家常便飯。

以金門來說,當地農產高梁、芋頭、甘藷與花生,無法當成主食,稻米完全來自台灣或大陸,如果要吃素,則黃豆類又需完全進口,不論海運空運,都浪費能量。因此依憑當地的特色,殺豬吃牛、撈補海鮮,才是攝取蛋白質正道。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素可以節能,這是目前許多人都倡導的。道理很簡單,通常三到七份的飼料,才能換得一份的肉(視牲畜的種類而定),與其讓牲畜吃飼料、人類吃牲畜的肉,不如人類直接攝取飼料的養分。其實人類是雜食性,吃什麼東西都可以長,只要均衡就好,在動物中算好養的,看看熊貓有多難養啊!

可是,這個說法就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各儘所能、各取所需」一般,陳義雖高,但執行不易。幾乎比之前提到的自發性節能還要困難。舉個例子來說,大家都知道含糖飲料不好,還不是每天灌珍奶﹔明知到餐餐大魚大肉、缺乏蔬菜是慢性自殺,但是有多少人三餐少肉多元攝取各種食物的?連關係到自己健康的事情,都不容易做到了,何況是節能這種不會馬上有切身之痛的事情上?

減少能量的消耗,的確是全球問題,而一句簡單的口號,雖然容易號召大眾,但是事實上並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反而讓許多人有「我已經做到一件事了」的心態,而忽略了其實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效率的節能方法,例如促請政府提高電器用品的用電效率的標準、增加燃料稅、隨手關電器、少搭乘電梯、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等。

吃素是很好,尤其是在歐美或台灣這樣比較富裕的社會中,加重素食的比例,能夠容易維持健康、減少使用醫療資源。而至於節能,當成健康之後附加價值就好。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既然糧食足以供應全人類,但還是有二三十個國家因為糧食而發生暴動,海地總統甚至因此下臺。

比起能源,糧食是更迫切的問題。人可以三天不開車,但是不能三天不吃飯。沒飯吃而發生暴動,天經地義,要是沒有飯給小女曼曼吃,我也會上街頭。因此終日飽食的我們,對於這些沒飯吃而發起暴動的民眾,除了同情、還是同情。

這些國家的民眾沒有飯吃的原因,不是沒有糧食,而是買不起糧食。

其實這個問題存在已久,許多非洲中南部的國家,有生產足夠的糧食,不過由於世界其他地方的糧食價格比較高,因此獨裁政府就把糧食賣到國外,使得自己國家的人民得花更高的價格購買糧食。農民花太多錢買糧食,沒有存款又家徒四壁,沒錢也無法貸款發展更好的生產模式,例如購買產量更高的種子與肥料,以及設置簡單的灌溉裝置,因此產量無法提高。

記得幾年前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就是一個成立小額貸款給農民的印度經濟學家,這個作為讓許多農家開始自給自足,農穫增加出售之後,能有餘額,能夠用於精進農技,同時讓子女有更好的醫療照護與教育品質,影響深遠,這比大量捐輸食品與醫療用品,眼光更長遠,因此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糧食價格上漲,有人怪罪中國與印度的發展,用掉了太多糧食﹔有人認為生質燃料使用了太多的糧食。

這些理由乍聽之下好像合理,其實不然。中國與印度都是產糧大國,食物足以自給自足,最多比較有錢了,因此可以進口飼料以提供肉類,這也合情合理。重要的是,說這些話的已開發國家學者自己三餐飽足,有魚有肉,而且浪費大量食物,憑什麼指責新崛起的中國與印度?這些國家的人民難道沒有追求自己心目中生活的權利嗎?

至於生質能源(從動植物而來的能源)的發展,已經是必然的。當初會使用農產品,主因是價格便宜。以生質燃料使用最廣的巴西來說說明好了。巴西是產糖大國,與其出口便宜的糖而進口昂貴的原油,不如把糖轉換成燃料,比較直接,因此巴西便研發將甘蔗轉換成燃料的方式。巴西的糖出口少了,自然會影響糖價。美國也發展生質燃料,主要的原料是玉米,不過目前根本還沒有到達量產階段。

量變會造成質變,目前生質能源的產量無足輕重,否則相對之下,油價應該要下跌。

另外,目前食品物料大漲的,是麵粉、黃豆和米,這三種食品還都還沒有成為生質能源的原料,因此生質能源只是這波大漲的代罪羔羊而已。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目前科學家已經研發從農產廢品(稻草桿、甘蔗渣、玉米軸)等,轉換成生質能源的方式。雖然要商業化,還要等上一陣子,不過是值得期待的。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之前提到:印度、中國等經濟崛起,樣原物料有廣泛流通的方向,才是讓原物料飛漲的主因。

不過,我並不是指中國與印度使用到了很多原物料,才使價格上漲的。

很多人都知道,原物料可以以期貨的方式操縱,例如石油、咖啡、礦產等。期貨的槓桿非常大,用百元就可以操縱萬元的商品,不過在中國與印度崛起之後,原物料使用量增加,許多人都有預期心理,因此才會使得國際期貨的炒家有機可乘,加上各國經濟軟著陸,許多資金從股市流出,一部份進入期貨市場,來回炒作之下,才使得原物料大漲。

經濟學常說,貨物的價格反應了貨物的價值,這是古典理性的經濟學說。但是人從不理性,因此貨物的價格往往無法反應貨物的價值,目前石油的價格便事如此,各國政府不是不知道,石油輸出國某國官員就明指,這次原油價格上漲不是因為需求增加而造成的,因此產油國沒有理由增產。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糧食上。目前全世界生產的其實糧食足夠供養全世界的人類、牲畜與生質燃料的研發。問題不在於有多少,而在於如何分配。這時必須跳脫經濟學,而以人道的方向思考。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上街,發現豬肉又漲價了,已經衝破百元大關,而蔬菜的價格則是持續下跌。農畜牧漁靠天吃飯,收穫不穩定,各國政府為了維持生產,多予補助。不過法國漁民還是不滿政府在油價高漲後的補助措施,因此休漁封港(不讓其他小漁船靠港)。

其實在歐美與台灣,食物生產者尚有補貼,往往能度過物價上漲的波段,不過有些國家的窮苦人民就不然了,今天起油價上調,不過其他能源價格先按下,這是好的了。目前家用的20公升瓦斯從600元漲到約800元,25%的漲幅不謂不小。但是200元只佔一個家庭每個月收入的0.25%,小到幾乎可以忽略,少外食一次就可以打平了。不過那些國家每個月的收入大約只有3500台幣,200元的漲幅就是5.7%。在這波物價上漲中,真正遭受到巨大衝擊的,不過我們這些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一萬美元的國家,而是那些每天只靠一美元過日子的人。

這些人民,沒有存款、沒有可以抵押的物品,也缺乏教育機會。基本民生物資上漲,勢必剝奪教育與醫療的資源,這會造成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相較之下,台灣的政府和民眾還算有餘裕應付這波漲風。賣豬肉的小販告訴我,豬肉貴了,買的人當然就少了,全市的肉販醞釀再端午節後休五天,而平常就每個星期休兩天,要我不要空跑。他還說,賣豬的日子變少,養豬戶的豬隻自然比較多,這樣價格比較好談得下來,零售的豬肉自然也便宜些,這樣顧客才會增加,賺的反而多。我想這樣來回調整,終會有合理的價格。商業活動本就如此。

希望蔬菜的價格也能有類似的機制調整。基本上,零售每斤15元以下的蔬菜,農民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而天見可憐,希望國際上也有機制能夠調節這些衝過頭的原物料及能源價格。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政府上任,除了各縣市分配額的爭議之外,另一件事就是放開油價的限制。

縣市分配額是按照人口數量來分,以民主社會來說,理所當然,不過政客當然以選區為重,而且既然是分錢,當然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我覺得這是好的,應當給予支持。

而目前國際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上漲,我不清楚之前限制油價的理由是什麼?因此如果沒有理由限制油價,那麼鬆開油價是理所當然。當然政府也不是不能限制一些重要民生資源價格,但是方法不該是如此。基本上,政府的稅收與政策,應該擺明的就是「劫富濟貧」,才合乎目前的社會公義。

如果限制油價,只是便宜了一些大量利用資源的企業與產業。油價調升,運費與交通費當然也會上漲,因此補助一些相對於弱勢的團體,就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了。許多企業說油價上漲會降低利潤,這是廢話,我自己也網拍,生意哪有那麼好做的?而且上漲是整個業界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有競爭力的還是有競爭力,自怨自艾的依然只會自怨自艾。

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聽到油價要浮動,許多人開始把耗油的休旅車換成小車,各種相約共乘的廣告也出現在各個網站上,原因無他,只為省錢。之前各個環保團體聲嘶力竭的呼籲要節約能源,還不如政府一個政策來得實際。政府當然要刺激經濟,不過刺激經濟有很多方法,環保節能的行業也是一種經濟行為。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消息說燃料稅、電費與水費要大幅調漲,雖然我這樣的升斗小民會受到影響,但是為了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還是得支持。

那麼多的口號與活動,大家做過就忘了,其實不如在價格上反應我們耗損自然資源的成本!至少目前在社會還沒有養成解約能源的習慣之前,用價格是最有效、而且可能也是唯一的方法!

人是經濟的動物,要怎樣才能省水省電?只要水電貴了,自然就省下來。並不是說故意調高價格以達到節省的目的,而是台灣目前的燃料稅、電費與水費都無法反應價格以及取用這些資源時對環境的傷害。

當然,產業會受到影響,但就是這樣,更有效率使用自然資源的方式才會發展出來。不然產業用政府對於水電燃料的補貼而大賺錢,這對於繳稅的國民並不公平。

因此,政府需要做的是讓水電燃料的價格反應成本,然後補貼弱勢。這樣整個社會才會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

因此,雖然非常痛苦(當家方知柴米難),但是還是請大家支持這個策略。

水貴了,自然會使用省水設備﹔電貴了,自然會隨手關燈﹔燃料貴了,自然就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製造的成本提高了,自然會找出更有效率的製造流程,如此而已。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垃圾在太空都不安全了,何況是在地球上的?


接續太空垃圾的問題。其實這個新聞可以和之前中國發射反衛星火箭造成美國關注的新聞並在一起看。

中國發射火箭,擊中了軌道上一枚老舊的人造衛星,這意味著中國也可以擊落其他的衛星,包括美國的軍事與間碟衛星,這當然會引起美國關注。這種「衛星殺手」並不需要攜帶什麼強力炸藥,因為本身所具有的動能就很高了:彈頭並不重,但是速度很快。

人類利用與探索探太空的活動,已經使得地球軌道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垃圾。想想天空上飛機來來往往,相撞的機率那麼低,更高的軌道上就算有著許多太空垃圾,應該無礙。但問題之一就出在軌道上面物體移動的速度很快。這衍伸出兩個後果,其中一個上面已經說過了:速度快,動量就大。而這速度有多快呢?以一天繞地球兩圈的衛星而言,時速大約為五萬公里(音速時速約為1130公里)。

速度快引發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增加碰撞機會。化學反應中提高溫度可以加快反應速率,原因之一就是提高分子的運動速度,增加碰撞機會。因此軌道上雖然東西不多,但是碰撞機率可不低。

問題之二是地球表面上重力和摩擦力主宰了大部份物體的移動,出了車禍,四散的碎片會落在地面上。但是在軌道上,重力的效應用在運轉上,而幾乎沒有模擦力,因此一旦兩個物體相撞,四散的碎片有的逸往外太空、有的墜落回地表,有的則四散飛行。中國擊碎通信衛星的舉動,讓軌道上多了數百個「可以探測到」的物體(大小約在10公分以上),比較小的不知道有多少。想想看,就算花生米那麼大的物體,以時速五萬公里飛行,殺傷力也非常驚人。

這個效應,很久以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來了,但是眾人不以為意,現在麻煩發生了,卻束手無策,因為幾種解決方案不是花費太高,就是不切實際。

在太空中遺落垃圾都會引發大問題,那麼在地球上呢?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則都算好消息,先說產業的,這是今天經濟日報的頭條新聞:台塑集團將開始燃料電池的量產。

台塑的燃料電池不是一般熟悉的氫燃料電池,而是以甲醇為燃料的,雖然會排放出一些二氧化碳,但就能源使用的效率上,比起傳統電池或充電電池,還是要好多了。

充電電池的充電過程,還是耗費了大量的電力,所以充電時摸起來都很熱,而且這些電力大部份都是由火力發電廠提供。火力發電不但會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而且效能大概只有35%上下,這剩下的35%在運輸與充電的過程中層層消耗,能在充電電池中儲存的,10%都不到。而燃料電池直接讓燃料氧化產生電能,效能比充電電池高出太多了。

另一個科學新聞是國外的。氫燃料電池通常使用白金當作催化劑,將氫氣分子分解成氫原子,以進行氧化反應。不過白金價格約為黃金的兩倍,而且價格越來越高,這也是燃料電池普及的障礙之一。英國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利用氫化酵素(hydrogenase,這個酵素能夠分解氫分子)當作催化劑,製成燃料電池,讓一只手錶運作了兩天。

雖然時間很短,但是還是有希望。氫燃料電池困難重重,有一可怕的障礙就是,如果其他的技術(氫氣的產生、儲存與運輸)都克服了,氫可以成為標準能源,但是全世界的白金,卻不足以製造出那麼多的氫燃料電池,遑論白金在工業界還有其他用途。利用酵素取代白金,是一大進步。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