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概過了四個星期了,應該多少聽過了這推薦的曲子,下面是這些曲子與演出者的介紹,以及我的一點看法。由於有點長,所以我切成好幾份。附帶說明的是,在文中的CD當然是指雷射唱片,而「唱片」則是指傳統黑膠唱片。

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韋瓦弟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台灣曾經選出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樂曲,榜首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拉賀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原因是當時恰好在電影「鋼琴師」播映前後,電影公司和唱片公司聯手強力促銷,讓許多人都認識這首技巧艱深、曲風華麗、感情濃郁的曲子。我相當喜歡這首曲子,以後有機會在介紹。話說回來,在國外,最受歡迎的古典曲目永遠都是這首「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作品是韋瓦弟作品八「和聲與創意的實驗」中十二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前四首,由於在這四首曲子前面分別加上了春夏秋冬的副標題,所以合稱為四季。同時,韋瓦第也在每首協奏曲的樂章上,寫著描述情景的短詩,與樂曲相互呼應。

第一首「春」是相當令人愉快的曲子,開始由整個弦樂團演奏出熟悉的旋律,之後小提琴模仿著小鳥的歌唱,與弦樂團交替演奏。在中段部分氣氛丕變,描述著春雷風雨,不久風雨過去,原先的合奏旋律又再次出現。第二樂章慢板是描述春天舒緩的氣氛,非常輕盈。第三樂章則是田園舞曲般的音樂,小提琴在這裡的演奏變化多端,最後愉快地結束這首曲子。

「夏」一開始調子緩慢,氣氛黏膩,這象徵著夏天悶熱的天氣,然後調子一轉,獨奏小提琴速度加快,各項樂器逐漸加入,最後轉入陰沈快速的著名樂段,這是描述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情形。而在第二樂章中,小提琴幽雅的曲調代表牧人的夢境,但是這夢境並非甜美的,因為不斷有十六分音符在旁邊干擾著,這是在夏天趕都趕不走的蚊子。第三樂章以狂爆的合奏開頭,象徵夏天午後的暴風雨,雖然只有弦樂合奏,但氣勢驚人。最後在象徵大雨的顫音中結束。

「秋」的一開始就是一首田園牧歌,描述著農人慶祝收成的歡宴場面。中段音樂逐漸沈靜下來,這是因為酒喝多醉倒了,最後又回到一開始時歡宴的場景。第二樂章仍然在描述醉酒的情況,但是所有樂器都用弱音演奏,音符旋律飄渺多變,與「夏」的夢境樂章氣氛完全不同。第三樂章描述的是狩獵,一開始弦樂合奏出類似號角的聲音,而小提琴的獨奏則代表「被追獵的動物」,兩著一追一逃,最後動物喘息著死去。

在「冬」的第一個樂章中,描述著在冬天大雪中刺骨的寒風與顫抖的人,而後描述人們在雪地上蹣跚而行,最後回到開頭,充滿顫抖地結束。而第二樂章則充滿溫馨氣氛,這是描述圍在火爐邊取暖、閒話家常的情形,而小提琴合奏模仿窗外寒冷的冬雨。最後一個樂章由自由自在的小提琴開始,這是描述溜冰,後來加入的合奏氣氛一轉,顯示小心翼翼,然後不免跌倒的場景。之後為緩板,類似「春」第一樂章的的旋律隱約浮現,這是「南風」。此後小提琴速度加快,在強烈的合奏中結束全曲。

我第一卷古典錄音帶就是這套「四季」,後來稍微聽了一點東西,就覺得這種巴洛克缺乏大起大落的音樂沒意思。但是現在想法已經不同。「四季」乍聽之下像是非常舒緩的音樂,但其中韋瓦第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旋律,大膽地描述各種場景與情境,而且每個樂章在架構上都截然不同,也不受限於來出現的奏鳴曲式。有些人說韋瓦第的協奏曲聽來聽去都分不出哪一首是哪一首,這事沒有仔細聆聽的結果。如果您喜歡韋瓦第的音樂,幾年前出了一份好康又大碗的演奏:

【個人推薦】:韋瓦第大提琴協奏曲集
這是由Raphael Wallfish獨奏大提琴,Nickolas Kraemer彈奏大鍵琴並指揮City of London Sinfonia伴奏的錄音,由NAXOS發行,國內的代理是滾石唱片。雖然演出者並非大名鼎鼎,但是表現極為優秀,活力四射但又不失優雅,錄音也非常好,弦樂充滿光澤與張力。更重要的是全套四張CD不超過六百元,而且又有中文的樂曲解說,完全值回票價。不要看NAXOS總是出一些廉價的唱片,但是其中有不少寶貝,這套唱片一發行時就得到極高的評價,是韋瓦第錄音中的名演奏。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義大利團,成立超過四十年,特色是雖然團員不斷更換,但是每個人都使用古董名琴,所以演出音色相當典雅漂亮。另外,成員只有十多位,不設指揮,完全憑藉默契演出,所以有著室內樂特有的凝聚感覺。他們錄製了許多韋瓦第的音樂,大部分都由飛利普公司發行。如果您喜歡他們也喜歡韋瓦第,可以找他們的演奏錄音。不過許多曲目他們都錄過好幾次,我個人偏好他們六零年代早期的錄音,可惜CD易找,唱片難尋。市面上可以看到綠色兩盒裝韋瓦弟作品集,總共加起來超過二十張CD,雖然不貴,但建議先不要買,因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聽完幾回。

馬利納(Neville Marriner)指揮聖馬丁學會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
聖馬丁學會樂團因為錄製電影「阿瑪迪斯」的原聲帶而聲名大噪,但這個樂團本來只是個玩票性質的團體,十幾位弦樂好手找時間在一起演奏室內樂,公推馬利納為指揮。由於借用了倫敦國家畫廊附近的聖馬丁大教堂作為首次演出的場地,於是開玩笑地取了這個名稱。不過由於成員都是倫敦幾個著名交響樂團的首席,所以演出大受歡迎,之後編制不斷擴充成現在的規模。他們的錄音作品相當廣泛,隨處可見,大部分由笛卡、飛利普和EMI公司發行,「四季」也不只錄過一次。我最喜歡的是他們剛成立不久到1970年代初期的錄音,弦樂音色明亮華麗,又充滿活力,與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典雅完全不同。

【版本比較】羅西尼(Rossini)的「弦樂奏鳴曲」(Strings Sonatas)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比較這兩個樂團的不同,我建議聽聽他們都有錄音的羅西尼(Rossini)「弦樂奏鳴曲」(Strings Sonatas),分別由飛利普與笛卡發行,目前都是雙CD的形式。黑膠是兩張,不過價格都不便宜。這是悅耳動聽的曲子,可以仔細聆聽,也可以當背景音樂。不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太「甜」。不過我覺得這兩個樂團演奏比較嚴肅作品的成就,都不盡理想。如果不喜歡這種音樂,大可先放棄這兩個團,以後再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