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NRE古典CD收藏櫃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拍的一些圖,雖然不是很清楚而且不完整,但是有點參考價值。有空拍新的圖會陸續放上來。

我本來以為CD的版位已經研究得很透徹,網路上也應該不乏資料,結果用「銀圈版」當關鍵字餵狗,出來的絕大部分是香港對於流行音樂的說明,不然就是拍賣網站。

可是,這……這真的很奇怪,因此我只好得罪許多二手CD賣家,野人獻曝了。不過我見過的CD與資料有限,因此以下許多內容可能不足、不清(這兩點我會標示出來)或有誤,不要完全相信,當然更歡迎隨時補充修正。

不過,軟體的價值與價格並非正相關,例如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以黑膠唱片而言,EMI的阿勞版進入TAS HP榜單,DECCA的柯榮版(第一號)與巴課豪斯版(第二號)都有盛名,而且也都很貴,不過公認最佳版本是DG的吉利爾斯版,不過兩張首版的黑膠不到千元,比首版CD還要便宜。因為這個錄音一出版就有盛名,因此當年製作得很多,所以自然便宜,與演奏好壞無關。

聽音樂這件事情,主角還是聽的人。

以下的說明是古典音樂CD的「國際版」,也就是當年大批進口到台灣的那些。日本版東西太多太複雜,而且有許多獨特的發行,先不討論。另外,版位這種東西,一定要看CD本身,內頁與封底上的說明(甚至CD的印刷面),都只是浮雲而已。

西洋音樂的CD版位更複雜,而且更貴(西德銀圈無字版Red FaceABBA精選集雙CD狀況好的要300美元以上,日本製首版的Pink Floyd隨便那張也要100美金以上),我手上的CD很少,就只能以手上的東西,說到哪兒算到哪兒了。

 

1983年】

 1983年,CDCD唱盤問世,最早的唱頭機構由PhilipsSONY發展,而CD的製造依著公司,分別位在亞洲的日本與歐洲的德國。最早,在日本,由SONY集團直接製造CD,在歐洲則是由與Philips有關係的Polygram製作。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相當平凡的封面設計,早期的Dick's Pick都是這附模樣,後來的有一些彩色圖案封面,但是沒有好到那兒去。不重要,內容精采就好。


我的第一張Grateful Dead的專輯不是他們哪張經典,或是盒裝的精選集,而是這套Dick's Pick: Fillmore East 2/13~14/70。

這是他們自家發行的現場錄音,Dick是指Dick Latvala,Grafeful Dead現場錄音檔案的整理者。我當初是在台北公館的二手CD店「個體戶」發現這個三CD一套的專輯。在還沒開始海外網購之前,我一半的西洋CD是從這家店來的,到現在我每隔一陣子還是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新鮮貨。

Grateful Dead在台灣並不紅,即使有死忠者,也只是少數,唱片公司的官方錄音都不容易收集齊全,何況是他們數不清的現場錄音。Grateful Dead允許樂迷在現場錄音,在CD時代在演唱會後,只要你願意等,他們還會幫剛才那場演唱會燒成熱騰騰的CD給你(只需少許工本費),再加上現場時有吃有喝,甚至幫忙安排住宿(樂團供應),難怪會培養出一群死忠者,也就是鼎鼎大名的Deadheads。

台灣是否有Deadheads?我沒有認識的,但是這張肯定是Grateful Dead的樂迷從自己管道進口的,而且還可能是看評論進口的。因為在幾十套Dick's Pick中,只有這一套獲得美國AMG網站的五顆星評價。

這也難怪,1970年是Grateful Dead位於顛峰的一年,在年初發行了著名的專輯Workingman's Dead,將美國的藍調與草根民謠融入曲中,而在年尾更上層樓,發行了超重量專輯American Beauty。American Beauty除了繼承了Workingman's Dead的風格之外,器樂編排更複雜多變。更重要的是,這明明是一張錄音間專輯,但是卻保留了類似現場的熱力與緊密度,聽起來很過癮。AMG對於Workingman's Dead與American Beauty的評價都是五顆星,但是挑選American Beauty推薦,其來有自。

「如果光聽Workingman's Dead與American Beauty,很難想到Grateful Dead會和迷幻搖滾遷上關係,不過聽現場就可以知道了。」當初「個體戶」的老闆好像是這麼說的吧,然後我就試聽了這一套的第一張CD,錄音不錯,因此就買下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G 439 108-2

巴哈 英國組曲第3號奇想曲「告別親愛的兄長」BWV992/改編鋼琴音樂,包括「上帝,人類喜悅的泉源」
韓德爾與葛路克的作品鋼琴改編曲。

肯普夫(Wilhelm Kempff)改編與鋼琴


這張專輯原本是兩張黑膠唱片,後來兩張合成以一張CD的型式發行,屬於畫廊系列。肯普夫的錄音眾多,雖然個人不像李希特、霍洛維玆和阿格麗希那樣充滿獨特的風格,不過沒有明顯風格也是一種風格,他的舒伯特在我心目中是比布蘭德爾還要好聽的,而且舒伯特陰鬱的那一面也完全沒有犧牲掉。不過我最常聽的肯普夫唱片還是這一張。前面兩首是巴哈英國組曲第3號和奇想曲「告別親愛的兄長」BWV992。其中第三號英國組曲已經太多人錄了,不過巴哈的音樂真厲害,十個人就有十種詮釋方式,肯普夫的屬於平易近人的那種。

這張的重頭戲在於肯普夫改編巴哈、韓德爾和葛路克的一些音樂,其中大部份的旋律都非常熟悉。肯普夫也是作曲家,因此改編對他而言輕而易舉。在錄音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不過彈奏這些小品毫不費力。這些演奏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也沒有戲劇化轉折之處,總括來說,就是細膩好聽,非常自在的感覺。在我聽過的鋼琴錄音中,只有吉利爾斯彈奏葛利格那張,給人有相同的感受。說來對兩位大師可能有點不敬,不過這兩張我常拿來當作做任何事情的背景音樂,在繁忙中如果出現片刻安靜,熟悉的旋律進入腦中,安寧與自在的霎時湧現。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MI CDC 7474112

沃夫 Carl ORFF

布蘭詩歌 Carmian Burana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及合唱團

Sheila Armstrong女高音
Gerald English男高音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monia Mundi/ATR ART 013

西班牙佛利亞舞曲 La Folia de la Spagna

Gregorio Paniagua指揮Atrium Musicae de Madrid(馬德里古樂團)

這一張是很有名的發燒片,但是封面異常樸素,而且非常抽象,小紅帽看了封面指出是「塗鴉」,既然是塗鴉,所以也就不放照片了(其他的CD我也沒有放照片過)。當初我在台北公館的二手唱片買到這張CD,如果不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TAS入榜片,很容易就錯過了這張絕佳的唱片了。

這張唱片原來的錄音屬於法國的harmonia mundi,ART是個德國公司,買了使用權以後重新發行,不但有CD,也有黑膠唱片,封面是和CD一般的塗鴉,台北中環曾經少量進口過。當時我只是懵懂少年,當然不可能花數百元去賣,後來也買的黑膠唱片是harmonia mundi出版的了,就是封面上有隻狗頭露出來看東西的,harmonia mundi版的CD封面也一樣,到處都買得到,我覺得這個封面比較合適。

狗頭適合當封面的原因,是因為製作群很幽默。這張專輯的名稱應該是「西班牙的佛利亞舞曲」,內容大部分也就是西班牙的佛利亞舞曲,而且負責演奏的是著名的古樂團,不過怎麼聽來就是有很多現代的「元素」在裡面。這些現代的元素並不是荀貝格、史特拉溫斯基、梅湘或飛利浦葛雷斯,而是亨利曼西尼和汽車聲。這些活潑的古樂,讓人想起hamonia mundi另一張一樣發燒、一樣有趣,同樣也屬於古樂的「愚人節」。不過「愚人節」的笑點再於忠實呈現民俗舞台的熱鬧場景,「佛利亞舞曲」展現的則是製作群的幽默感。我從很久以前,就常出借這張唱片給的朋友同事聽,沒幾分鐘他們就會皺著眉頭笑著問:「這到底是什麼啊?」聽完會說:「哪裡可以買?」現在少了,大概是聽完就直接燒錄到電腦中了吧。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up d'Archet COUP CD003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小提琴奏鳴曲第8, 9號 Sonatas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8, 9

Johanna Martzy, Violin
Jean Antonietti, Piano

在自己收集的唱片中,其中許多都已經很有名氣了,因此推薦收藏與否間,只是個人喜好方向的問題而已。而目前在大廠力捧明星與重發經典錄音的情況下,小廠通常不容易生存,發行的數量也不多,因此這個錄音並不是進個連鎖唱片行就可以買到的,而且可能已經絕版了。不過Coup d'Archet在發行時也非常敢,同時發行了CD與黑膠唱片,而且後者價格非常昂貴(比一般的重刻片高了大約五成),但是聽了之後還是覺得很值得。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Y/SOLSTICE FYCD 088

佛瑞 Gabriel FAURE
Theme et Variations(主題與變奏); Nocturne(夜曲) No. 1, 6, 7 12, 13; Impromptu(即興曲) No. 2, 5

杜卡斯 Paul Dukas
Variations, Interlude et Finale(變奏,間奏與終曲); Prelude Elegiaque(悲傷的前奏曲)

蕾菲布鋼琴 Yvoone LEFEBURE/Piano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BS  MYK 36715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Great Orchestral Music from "The Ring"
Entrance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The Ride of the Valkyries
Magic Fire Music
Forest Murmurs
Dawn & Siegfried's Rhine Journey
Siegfried's Funeral Music & Final Scene (of Goetterdaemmerung)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MI  CDC 7 47163 2

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 61, complete Incidental Music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
Lillian Watson女高音
Delia Wallis次女高音
Finchley Children Music Group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ECCA 425 956-2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達芬尼與克羅伊Daphine et Chloe
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死公主的孔雀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

蒙都指揮倫敦交響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G 419 174-2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鋼琴奏鳴曲第30, 31號 Piano Sonata no. 30, 31

吉利爾斯鋼琴,他的最後錄音。

身為吉利爾斯的忠實支持者兼貝多芬的愛好者,雖然競爭者眾,有巴克豪斯、肯普夫、布蘭德爾、阿勞等,但是對於吉利爾斯是立體錄音時代最佳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詮釋者這點,已經沒有任何懷疑與掙扎。接下來的問題只有「吉利爾斯是不是錄音史上最佳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詮釋者」而已。雖然將錄音時間延伸入單聲道時代,但是增加的對手也不多,正確的說應該說是只有一個人:史納貝爾。

不過我想如果以錄音的完整度而言,吉利爾斯是沒有勝算的,因為他在錄製完這張第30、31號奏鳴曲之後,就去世了。從1970年代初期,吉利爾斯在DG錄下華德斯坦奏鳴曲開始,就計劃在DG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而現在,反覆聆聽許多人都有的那九張一套貝多芬鋼琴曲集時,是永遠都無法得知他對於第32號奏鳴曲的詮釋了。與朋友討論時,常會說32號的那段那段吉利爾斯應該會如何如何詮釋,但是這都只是加上了我們渲染過後的東西了。吉利爾斯曾經說過「寂靜是非常重要的聲音」,這種近乎「大音聲希」的境界,並不是一般演奏家可以企集的,遑論庸庸碌碌過日子的一般人。不過在聽這張唱片時,似乎可以想見吉利爾斯一人在冬天的樹葉落盡的森林中沉思的模樣。

然後,好久,雪靜靜的飄下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G 410 527-2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鋼琴奏鳴曲第29號Piano Sonata no. 29 Hammerklavier Sonata

吉利爾斯鋼琴

有些形式的音樂,在貝多芬不同的創作時期都有出現,像是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和大提琴奏鳴曲的。不過和貝多芬最親近的樂器,則是鋼琴。貝多芬在鋼琴作品上,不論是小品、奏鳴曲、變奏曲和協奏曲上,都留下了很傑出的作品(說最傑出也許也不為過)。而其中各具特色32首鋼琴奏鳴曲,綴滿了貝多芬的創意與情感,而其中規模最龐大、技巧最艱難的就是這首Hammerklavier。李斯特對於這首曲子的看法是:不僅是最偉大的鋼琴奏鳴曲,也是最偉大的奏鳴曲。

其實許多鋼琴家技術上都能克服這首奏鳴曲,但大多是機械化的彈出音符,不然就是結構鬆散、不知所云。不過,吉利爾斯的特質剛好符合這首曲子的特質,他的技巧當然能夠駕馭這首艱難的樂曲,不過重要的是它能夠透視樂曲的架構,適當的展露自己的風格卻不會自溺,使得這首龐大的曲子完全沒有冗長乾澀的感覺,讓人有一種「這首曲子的確就應該是這樣!」的感覺。當然,第一樂章的火花四射、慢板樂章的優美幽遠,以及最終樂章賦格曲中的音色變化,已經是樂迷津津樂道無數次的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CCA 425 963-2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女武神」第一幕

Kirsten FLAGSTAD女高音
Hans KNAPPERTSBUSCH指揮維也納愛樂

不過雖然有大師與頂極錄音加持,有些CD仍然已經不容易買到了,像是這張就是。

我收集CD的時間很晚,而這一張是我第一張DECCA HISTORIC系列中的CD,當時還不知道Knappertsbush是何方神聖,只知道FLAGSTAD是著名的華格納女高音,想聽聽看華格納,然後就買了,當初聽了沒有多少感覺。直到把整出指環聽完,又聽了DECCA出的解說,對指環比較了解了,然後才把這張吃滿灰塵的CD拿出來重聽。重聽之後,第一個感覺並不是兩位華格納大師的聯演有多麼的精采等等,而是覺得DECCA在1957年的錄音真是棒(我是擁貝姆的那派,因此很少聽蕭提的版本),有多棒呢?就和雜誌上描寫發燒錄音的內容一樣棒。

接下來是覺得指揮真厲害(因為一開始聽到的是序曲),音樂如滾滾河流而來,但是細節依然清晰,而且不會濫用速度與音量變化來製造戲劇張力。當然最值得注意的還是FLAGSTAD的演唱。讚頌她的文字已經太多,總而言之就是唱得深刻感人,雖然沒有像是尼爾森那般驚人,但是很細膩與投入。雖然只有這一慕,已經足以窺探一代華格納女高音的風采。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G 439 108-2(畫廊系列)

英國組曲第3號、奇想曲「告別親愛的兄長」BWV992、巴哈改編鋼琴音樂,包括「上帝,人類喜悅的泉源」、韓德爾與葛路克的作品鋼琴改編曲。

肯普夫(Wilhelm Kempff)改編與鋼琴

這張專輯原本是兩張黑膠唱片,後來兩張合成以一張CD的型式發行。肯普夫的錄音眾多,雖然個人不像李希特、霍洛維玆和阿格麗希那樣充滿獨特的風格,不過沒有明顯風格也是一種風格,他的舒伯特在我心目中是比布蘭德爾、李希特還要好的,而且舒伯特陰鬱的那一面也完全沒有犧牲掉。

不過我最常聽的肯普夫唱片,還是這一張。前面兩首是巴哈英國組曲第3號和奇想曲「告別親愛的兄長」BWV992。其中第三號英國組曲已經太多人錄了,不過巴哈的音樂真厲害,十個人就有十種詮釋方式,肯普夫的屬於平易近人的那種。

這張的重頭戲在於肯普夫改編巴哈、韓德爾和葛路克的一些音樂,其中大部份的旋律都非常熟悉。肯普夫也是作曲家,因此改編對他而言輕而易舉。在錄音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不過彈奏這些小品毫不費力。這些演奏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也沒有戲劇化轉折之處,總括來說,就是細膩好聽,非常自在的感覺。在我聽過的鋼琴錄音中,只有吉利爾斯彈奏葛利格那張,給人有相同的感受。說來對兩位大師可能有點不敬,不過這兩張我常拿來當作做任何事情的背景音樂,在繁忙中如果出現片刻安靜,熟悉的旋律進入腦中,安寧與自在的霎時湧現。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CCA 443 578-2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芬佳爾洞窟序曲、仲夏夜之夢選曲

DECCA早期為某些指揮家的錄音特別好,Peter Maag的錄音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一張都沒有上TAS的發燒榜,不過聽LP的樂迷都知道這些第一版唱片有多貴。Peter Maag在瑞士出生,曾經當過瑞士籍指揮大師安賽美的學生,所以指揮風格也有一些安賽美的特色:音色華美、節奏明晰(至於動態大應該是要把大部份功勞讓給DECCA的錄音師)。不過雖然安賽美以俄國與法國音樂見長,但是Peter Maag的風格典雅端正,因此以德奧古典見長,尤其是孟德爾頌和莫札特。

莫札特的專家指揮眾多,Peter Maag可能還有強敵還伺,但是我認為他的孟德爾頌是沒有敵人的,不過當初在DECCA之下他也只錄了兩張,分別是編號為的SXL2060的「蘇格蘭交響曲」和SXL2246「仲夏夜之夢」,而在CD時代DECCA非常大方,兩張合一張,其中為了保留芬嘉爾洞窟序曲而刪除了「仲夏夜之夢」部份音樂,這個安排的優點是保留了SXL-2060這張留聲機百大唱片,而且蘇格蘭交響曲芬嘉爾洞窟序曲兩者曲趣相近,適合一起欣賞。而「仲夏夜之夢」就當作是超值的補白曲。

後來DECCA的Legend重發了這張唱片,刪除了芬嘉爾洞窟序曲而保留了當初「仲夏夜之夢」的完整錄音。我比較喜歡芬嘉爾洞窟序曲,而且早期的唱片聲音比較飽滿,Legend的聲音,有點尖銳。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NDON 430 219

包羅定 BORODIN

伊果王子:序曲、韃靼人舞曲
交響詩:中亞細亞的草原
第二、三號交響曲

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CHIV 427 143-2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布蘭登堡協奏曲 Brandenburg Concertos
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哈管絃樂團

  這是我最早的古典雷射唱片,大約是在十多年前買的,當時DG的唱片金屬層直達內圈,如果拿保存不小心,很容易鏽蝕,而我的這套唱片目前就面臨這個危機。對我而言,布蘭登堡協奏曲是有史以來最佳的管絃樂曲之一,而由李希特指揮巴哈慕尼黑在1960年代的演出,則是我心目中的唯一經典。李希特的巴哈,不論是鍵盤還是指揮,都流露出特殊的感情。他當然是立體錄音史以來最傑出也是最全面的巴哈專家,而在這組錄音多如牛毛的協奏曲中,還是如同滿月,使得其他明星黯然失色。
  首先,慕尼黑巴哈管絃樂團的編制不大,而且獨奏家都是長期合作的(一起錄製巴哈的宗教音樂),所以演奏默契渾然天成。李希特對於這組協奏曲的見解是輕鬆而愉快的,因此雖然六闕協奏曲有各自不同的樂器編制與個性,都一致散發出巴哈特有的旋律美感,這種綿連不斷、層層交織的旋律,是布蘭登堡協奏曲最迷人的特色之一。另外,李希特掌握了巴哈樂曲的節奏特性,使得所有樂章都洋溢著舞蹈音樂般的活耀感覺。他手中的巴哈,既不浪漫、也不古典,並非嚴肅正經的考古論文,也非固作的輕盈的巴洛克華麗。就只是巴哈的音樂而已。而就是這種專注與單純,使得巴哈的音樂不朽。
  後面附的兩首協奏曲,也非常動聽。尤其是雙簧管與小提琴協奏曲,是非常有個性的詮釋,充滿跳動的節奏與流暢的旋律感,像是自在又華麗的舞蹈,這在後來講究考就與復古的演奏風格中,難以聽到的。
  李希特彈奏的巴哈也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風琴音樂,感情幅度之大、音色變化之繁,令人讚嘆。只可惜錄音不多。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yrita SRCD.233

霍爾斯特 Gustav HOLST

Two songs without Words, op. 22
Fugal Concertofor Flute, Oboe & Strings op. 40 No. 2
Ballet Music from the Golden Goose, op. 45 No. 1
Nocturne(A Moorside Suite 1928)
Doubel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and Orchestra op. 49
Lyric Movement for Viola and Small Orchestra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四首歌,12首管絃樂伴奏歌曲

舒瓦姿柯芙女高音,塞爾指揮柏林廣播交響/倫敦交響

塞爾雖然在美國接下了克里夫蘭管絃樂團,不過一直與歐洲樂壇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而他在歐洲時,偶爾也為當地的唱片公司錄音,像是DECCA、EMI、DG和PHILIPS等,數量雖然不多,而且都一致獲得好評。其中頗多協奏曲之類的。其實像塞爾這樣「照顧」獨奏家或聲樂家的指揮很少,而在塞爾的扶持下,這些錄音往往都成為該曲目的經典演出,像是科榮的布拉姆斯第一(很少看見如此狂暴的塞爾)、傅尼葉的布拉姆斯大提琴協奏曲、費雪迪斯考唱的馬勒少年魔號,以及舒瓦姿柯芙唱的最後四首歌。

其實這張太有名,評論也非常多,在多說什麼都是貧口饒舌而已。要說的是這是我在非常早的時期購買,買得時候是全新的唱片之一(收藏的CD大多是二手片)。那個時候EMI唱片還是由寶聲代理的,還會附中文的樂曲解說。那個時候台灣買到的EMI的唱片只有兩個版:西德版和日本版,聽說是因為那個時候只有這兩個國家有製作雷射唱片的工廠。這張唱片我沒聽過西德版,但是和黑膠唱片比較,就覺得那時候製作出的CD,品質非常好,做出來的產品真的是可以流傳後世的。

而現在的,就要仔細挑選了。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MI CDC 7 49326 2
拉威爾Maurice RAVEL: G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G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第4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4
米開蘭傑里鋼琴 Ettore Gracis指揮愛樂管絃樂團

 拉威爾是近代最傑出的管絃樂技法大家,不過由於他精雕細琢,所以作品不多,包含歌劇在內所有的作品大概一天之內可以聽完。這首鋼琴協奏曲是他非常少數的協奏曲之一,不過可能由於風格特殊,所以雖然許多大鋼琴家都彈奏拉威爾的鋼琴獨奏作品,但錄製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卻不多。這首鋼琴曲是奇異的混合體,第一與第三樂章融入了爵士的節奏與炫麗的鋼琴技法,而在第二樂章卻引用了拉摩的法國風格與莫札特的旋律,而管絃樂法當然是拉威爾的。

 米開蘭傑里的鋼琴技巧當然是優秀的。其實當代許多鋼琴家手下都足以負擔這首曲子,不過米開蘭傑里把每個片段都琢磨得非常美。在慢板的地方優美是理所當然,不過許多快速的樂段,琴聲依然優雅漂亮的飆過,這種安逸而值得信賴的感覺,是其他錄音中非常少見的。

 在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中,米開蘭傑里則注重細節的描繪。老實說這首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不如第二號平易近人(說得白一點就是濫情),也不如第三號過癮(這首可能是技巧最難、效果最華麗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又不如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樣充滿自由的氣息(以及在各種能發出聲音的媒體中用到濫的第18變奏),老實說就是不討喜。不過全曲依然充滿了拉赫曼尼諾夫獨特的器樂用法(尤其是管樂),以及陰暗陳鬱的死亡陰影,有點接近拉赫曼尼諾夫晚期作品「交響舞曲」。

AN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